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我们台湾这些年》:台湾,这一路走来(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1979年美国跟中国大陆建交之后,台湾更是风雨飘摇。1981年,布什副总统的幕僚李洁明(James R. Lilley)赴台担任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长。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忆及当年到达台湾时的感受说,“在大陆关系上面,台湾有一股戒慎警惧、不太有信心的感觉。当它望向美国,实在没把握能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不过李洁明迅速看到了国民党的变化。在“江南案”之后,国民党开始允许候选人公开辩论。政府有些机关忙着取缔党外刊物,也有些机关迅速批准新刊物的登记发行。台湾的法律并没有完全毁灭民主的种子,至少基层自治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已经进入稳定的状态。知识分子只是把矛头对准了国民党中央。
    民进党的成立无疑是解严的前奏。全台湾的媒体,只有《中国时报》做了报道。据说当时有人劝蒋经国抓人,但被蒋拒绝了。在民进党成立三天后,蒋经国开始研议《国家安全法》,计划解除戒严令。李洁明说,蒋经国认为台湾必须发展出政治、经济的典范,作为在对大陆关系上维持自主、独立地位的根据。蒋经国的特使也向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事务主任席格尔转述了蒋的四点方案,民主化、本土化、维持经济繁荣、向大陆开放。而所谓民主化的进程在当时的理解就必须包含解严、开放党禁、开放报禁。
    廖信忠提到,在解严前后的几年,是海外异议人士闯关回台的高峰期。当局对于居住在海外的异议人士,都有一套管制的“黑名单”。当然,还有一些三民主义青年团分子,在海外对异议人士进行跟踪和监视,或者替国民党政权在海外媒体上说好话和瞎话。国民党的这些伎俩当然更加让民众反感。
    当时的人心向背已经很明显。貌似强大的国民党,虽然掌握着强大的军队、警察、特务力量,但在意识形态上,国民党太落后僵化了。党外运动大大增加了台湾民众的信心。台湾媒体人彭佳予曾经评论说,当时即便是在国民党党内,也是人心思变。国民党这个执政巨人,在整个八十年代,随时都有可能倒下来。
    这种变化显示在很多方面。本书作者提及自己小学和中学的课程,教材均是以中国视角编撰的。这并不难理解,蒋中正去台之后,向以正统自居,在大陆进行“文革”的时候,蒋中正反其道而行之,在台湾进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自认道统来自孔子、孟子、王阳明、孙中山,所以国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要占到八成以上。
    地理课更可怕,要“背诵很多我们都不知道的地名”,要知道,按照当时台湾的法律,中国有三十五个行省、两个地方(蒙古、西藏)、一个特别行政区(海南),共三十八个省级行政区域,首都还在南京。当政治气氛宽松之后,授课老师就对现行教材表现出不满。
    据廖信忠的回忆,地理老师对学生说,“你们大家都知道长江黄河的长度,跨过哪些省,可是你们知道不知道浊水溪的长度?能不能排列出台湾从北到南的县、市名呢?”这显然是知识分子对于国民党僵化教育的反抗,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在授课之余,便会灌输与“中华意识”不同的“台湾意识”。但考虑到当局的态度,许多老师也不敢明讲。
    当时台湾每一个单位和机构里,都有一个“人二室”,对该机构人员的政治思想进行监督。我第一次看到“人二室”这个名词,不之解,询之台湾朋友,他查了大量资料后告诉我,全称是“人事处第二室”,专门监督职员是否有违法言论或者行为。
    《我们台湾这些年》中也提到“人二室”,还讲了几个好玩的政治段子,特别像前苏联和东德的情况。“人二室”后来在“动员戡乱临时条款”废止后,也被废除,意味着当局停止了对民众思想的监控和禁锢。作者认为,这对思想言论的进步起了很大作用。
    作者觉得学生时代受教育的毒害过深,当局对学生进行的“填鸭教育”让一切事物都具备标准答案,思考过于粗略,常常流于二分,非黑即白,容不得跟当局不一致的政治价值观。不过即便如此,在解严后涌现出的信息洪流,却迅速改变了这一代人对这块土地、对政治价值的认识。
    报禁党禁是1987年解除的,当时台湾只有三十二家报纸,而1989年登记在册的报纸竟然有三百八十四家,短短两年内,增长了何止十倍。新的报纸杂志纷纷成立。1993年后,国民党又放开了无线、有线电视台执照,广播频道也因之调整,新的电台电视台也相继成立。
    民进党前辈康宁祥在1989年成立“首都早报”。1990年李登辉提名郝柏村担任“行政院长”时,这份报纸的头版头条标题是:《干!反对军人组阁!》。当年8月27日,这份报纸倒闭,三个月后,国民党颁发了“新闻公众服务奖”给“首都早报”。当时的国民党,心胸已然开阔了很多,很欢迎媒体的批评了。这样开放的言论环境一直持续到今天。
    早在解严之前,已经有作家回到乡土,建构台湾意识的文学叙事系统。比如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锺理和的《笠山农场》、锺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这些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更成为台湾本土文学的经典之作。许多媒体公开讨论“台湾认同”,知识分子则努力挖掘台湾过去的历史,延续在威权时代已经萌生的国族认同,由此产生了新的一批代表本土的文化产品。如今类似的作品已经成为常态,最近几年的电影《海角七号》、《最遥远的距离》即是这种情绪的表达。
    “戡乱条款”的废止,等于国民党对外宣布不再把反攻大陆作为长期目标,而是要进行本土化转型。易言之,本土知识分子建构起来的“台湾认同”,已经逐步取得了主导性地位,而国民党不得不去顺从这种历史潮流。
    而后台湾的变化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廖信忠参与了1996年的首次领导人直接选举,觉得这样的选举简直是个嘉年华,有吃有喝还能玩儿。2008年选举期间,我去高雄看民进党的造势晚会,“农十六”体育场周边,各种台湾小吃都有,卖风筝的、卖工艺品的,狗也在边上跑来跑去,许多人抱着孩子去,无非是看个热闹。选举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廖信忠自陈写这本书的本意在于,帮助“全然不了解台湾的大陆人了解台湾”。其实台湾人也不了解大陆人。经过六十年的分隔,两岸民众已经非常陌生。所幸2005年,国民党领导人来到大陆,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时代,并且在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迅速签订了关系两岸发展的九个协议,让海峡的距离变得更短,这绝对是中国当代史上最令人欣喜的一章。
    台湾人是否会重新捡起《龙的传人》这首歌,如今尚无定论,但海峡在变窄,民众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那些来自于台湾的流行歌曲和文学作品也影响了几代大陆人,我们实不能低估文化带来的变革力量,这一天,终究不会太远。
    延伸阅读
    《李洁明回忆录》
    [美]李洁明著,林添贵译,台湾时报出版,2003年4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