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林奕华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出版 一句话点评:文字贴近香港娱乐界,特别是香港电影。 《等待香港:香港制造》收集了林奕华近年来七十余篇见于报纸杂志的文字,它的内容所涉,除去两则分写作家亦舒与黄碧云外,其余皆为香港娱乐圈的人物及大小事宜。不过,真正说起来,亦、黄二人倒也与娱乐界牵扯不浅。 在众多篇章中,绝大部分,又都事关香港电影。作者写重逢邵氏影片的感觉,写对嘉禾出品电影的怀念;另外,更有不少篇目,是对香港电影里里外外简略却不失精到的分析。 之所以这样,与林奕华从小就喜好并一直参与到香港电影当中的经历关系莫大,只是书中出现过多的香港电影的名字,对作者来讲,固然是熟极而流、信手拈来,对港片迷则有字面上重逢的喜悦和参研对照的趣味,甚至,本书的名字就让人想起陈果的电影《香港制造》;但于一般的读者而言,却显得过于“专业化”了。好在,它还有着“张曼玉、周星驰、梅艳芳”这些畅游无阻的全民通行证。 对亦舒赞赏的言过其实,并不妨碍其它独立的篇章。在不少地方,作者都会给你一些小小的惊喜。他提及外形忧郁的姜大卫,用长身玉立的狄龙作参照:“我觉得蓝天白云不是不好,却欠缺了灰阴秋凉天的情调气氛。”比喻得倒也颇为贴切别致。在以模仿的口吻写信给天国里的张国荣的文章中,林奕华也不乏妙笔:“人说你是天生的贾宝玉,我倒觉得你可以化身《红楼梦》中的太多角色,尤其当香港的娱乐圈变得一日比一日像荣国府……” 对于一直有香港电影陪伴成长的内地观众来说,现今的港片境况无疑让人丧气,只觉今不如昔。顾小白走红网络的有着似是而非标题的文章《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除了借诉说大量港片的机会追忆自己的逝水年华之外,亦有这样的思绪流露。当然,类似的感受,林奕华非但不稀缺,反因置身其中的缘故而更为强烈。你可以看到,他动笔写一个明星人物,都充满了近距离的亲切,非是常见的罗列生辰八字、搬弄家庭婚姻并道明参演剧集的大事记式的隔靴搔痒;而他分析电影内外之事,则有着知晓其中脉络和因由的坦然。因此,在旁人急吼吼地想为香港电影指明方向的时候,他倒有着了然于胸的平静:“香港的明星效应到底是一个城市二十年的日月光华,一旦物换星移……香港,作为华人梦工厂的大招牌,恐怕也无不避免地要转挂到另一个屋檐下。” 六十多年前,张爱玲回望离乡求学的岁月时曾写下: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这位步履匆匆的过客的想法,对现今的林奕华而言,或许也同样存在着。书中众多的港片,以及李香琴、黄淑仪、沈殿霞这些“以前的月亮”,皆代表了与作者擦肩而过的美好的旧时光。只是,弃我去者不可追,林奕华只好选择了“等待”,但不知,他的“香港”,是不是一直不愿露面的戈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