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的印记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朱镕基答记者问》 《朱镕基答记者问》编辑组编 人民出版社 2009年8月第一版
    《朱镕基答记者问》上市一个多月,累计发行一百万册。热销的背后,是民众的怀念。
    有朋友说,不少人过惯了和稀泥温吞水的日子,反而企盼一个性格鲜明、干练果断的硬汉,朱镕基即此人也。还有朋友说,愁眉紧锁的朱镕基有句话至今仍在老百姓心头震荡:“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这是何等悲壮的反腐誓言。
    这话都有道理。朱镕基力主查办的远华大案牵涉广、阻力大,最后还是突破了。今天,腐败的乌云仍然遮蔽着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天空,人们怀念朱镕基嫉恶如仇的“铁腕”,一点也不奇怪。
    就我个人而言,赞赏朱镕基还有另一个角度,就是他力倡改革。朱镕基在1998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并非夸大其词,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改革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方能收到些许成效。
    比如加入WTO。当初多少人出书演讲,称WTO是“西方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绞索”,担心“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会崩溃”。一时间疑云四起,“卖国”的讥讽口耳相传。但朱镕基没有被吓倒,他在中央领导下,排解万难,以强韧的毅力和灵活的应变促进中国加入WTO最后成功。当初紧要关头的谈判细节,如今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用了很多篇幅谈及这个问题。加入WTO之后连续七年,中国经济实现爆发性增长,证明朱镕基的远见卓识,也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奠定了基础。
    这本书收录的答记者问,时间跨度是从1993年到2002年,共计六十篇,涉及国内外方方面面的问题,全书总的主题就是改革。当然,答记者问比起内部讲话来,多了些公关成分,但尽管如此,仍然难掩朱镕基快人快语的个性锋芒,这就是朱镕基的魅力所在。这本书问世之后,海内外再度掀起“朱镕基热”。热点何在?热在反腐,热在改革。本文着重谈谈改革。
    1998年,朱镕基以极大的魄力启动住房制度改革,打破过去“福利分房”制度,揭开一片发展的新天。
    朱镕基在1998年春出任总理时提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任务,就包括住房制度改革。1999年他访问新加坡参观组屋区,专门就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前,很多城市分房受益者的大头是干部。私企员工没有分房一说,集体企业的工人也谈不上分房。即使在国企,工人分房也是越来越难。什么是福利?救助弱势群体才是福利本义,给李嘉诚每月发三千块很难说是福利。最需要房子的人分不到房,强势人物却能锦上添花拿到房子。有学者称此种现象为负福利,改革势在必然。但一时间改掉几十年习以为常的制度,遇到的阻力和方案的复杂可想而知,朱镕基顶住种种压力硬是做到了。
    如果没有住房制度改革,国人住房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大幅改善,这是由于盖房子的动力和资金来源多样化了。过去靠单位盖房,单位哪有那么多钱?现在房地产业被称为国家支柱产业,没有住房制度改革,能有这根支柱吗?
    大城市房子贵,是多方因素导致,不能把帽子扣到住房制度改革头上。卖楼的钱相当一部分到了政府手里,其中奥秘不难想象。当然,地方政府也有苦衷,比如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税收分配不尽合理等等,这些因素也要考虑进去。最近在国务院力促之下,各地开建廉租房,但有些房产商发牢骚。因为廉租房使房屋资源获取多元化,不利于少数房地产商赚大钱。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只能沿着改革的路往前走。
    医疗制度改革,朱镕基迈开了第一步。总的方向,就是把市场因素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但是当时情况正像朱镕基在1999年答记者问时所说:“我的政府太穷了”,所以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有人指责医疗改革“过度市场化”,委实没有切中肯綮。其实,乱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医疗改革还不够市场化,再就是有些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承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