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从青山七惠说到八○后以及女作家(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谈论青山七惠这样的日本作家,难免会再次势利地想到“八○后”和“女作家”这两个标签,如果将这两个关键词放在当代华语文学的坐标体系内再来丈量一下的话,作为只会用汉字写字的中国人,我真的感到一种羞愧。当然,这不是一种需要负责的羞愧,我还是把责任归结在“时代”的身上。我们的“八○后”在干嘛呢?据我不靠谱的观察,我们的八○后作家尚且还在撒娇阶段。面对自己之前的一切东西,他们都可以放肆,甚至还会将此看作是一种反叛,反叛传统、反叛教条,问题是“八○后”有可能根本不知道那些所谓的传统和教条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八○后”在还没被传统和教条侵蚀、更没有完全认清其面目的情况下就已经在避重就轻地开始唾弃了。历史上最轻易的一次唾弃传统就是文化大革命,结果就是造成我们根本就没有传统这回事儿了。我们在“唾弃”这件事上倒真的是在沿袭传统。
    与传统断裂的同时,假如自身没有一个强大的逻辑,是无法清晰观察眼前这个时代的。反映在具体的创作情况上,就是我们的年轻作家根本不会在乎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也根本不在乎自己身处的这个社会到底纠结在哪里。当然,这样的“不在乎”放在一个作家身上,根本也算不上什么问题,但“不在乎”之外更险恶的是,我们的大多作家甚至根本就无视自己的生活,无视自己的内心。不仅仅是“八○后”作家,老一点的、再老一点的,所谓功成名就的那些著名作家也一样。不是写了几个人的生活历程,就可以说这是延宕了中国人千年孤独的伟大小说;也不是写了一个描写盲人推拿的小说,就可以声称这是进入生活并观察了这个时代里发生的写作;也不是写了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就可以说这样的写作回归到了一种生活本质。任何虚拟的、虚饰的、虚伪的叙事,都不会打动我们。如果首先不是一部合格的作品,就甭管作者用了什么精巧的技术和史无前例的办法——更况且,《一句顶一万句》、《推拿》、《福寿春》这些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本来就属于庸俗、平庸的作品。还有什么能够拿出来忽悠我们这个号称有着悠久文学历史的国度呢?就我所能感受到眼下中国文学来说,它基本上是跟中国足球属于同一等级的,这两者都在丢脸和无能为力上表露出了同样的神情。文学和足球成了当代中国的一对患难的twins组合。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李承鹏那样的足球记者写出了一部自我封赏的畅销小说。
    我们最好的、所谓可以写的女作家们,整天都在写些什么呢?大概不是在写职场小说,就是在心怀叵测地书写巨大的“史诗”。我不知道为什么没人关注那么多动人的凡庸的生活细节,那些最能表达我们生活状态和心灵感受的庸常小事要交给谁来写呢?当然这种状态也不仅仅是指女作家,就我所能看到的中国作家来说,他们大多在做两件事:一是保住自己已有的一切,包括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位置,或者在作协里混上个一官半职后整天去开那些云山雾罩会议的身份。注意,这两者有时并不矛盾,甚至可以并存;二是在忙着放弃,半辈子的不得志,其实就是否定自己才华的一个过程,显然中国的环境里不可能诞生出来布考斯基、卡夫卡那样的作家。中国作家里,不仅是死后取得伟大的成就、赢得伟大的认可的作家很少,就连像电影《37度2》、《勤杂多面手》里那样的作家也没有。我们太在意自己的“才华”了,确切地说我们过于在意被认可的才华和其所能带来的人生了。想象一下,假如一个人写了一辈子的小说,最后自己终于知道一个悲惨的事实——原来我没那份儿才华啊——这不也是一个不错的打发时间的办法吗?这不也是一生吗?问题是,我们根本没自信来面对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人生。这又是一个时代不允许的问题。
    回到这位给我们带来巨大阅读惊喜的日本作家身上(这样或许可以呼吸畅快些),在搜索她的资料时发现,她于今年刚刚获得日本的川端康成文学奖,出版了几部销量和口碑都不错的小说。二十六岁的她使我想到,这真是一个幸运的人,带着一身才华生活在一个可以成就文学梦想的国家。此时青山七惠大概已经结束了法国三个月的留学生活,那正是她喜欢的萨冈的国度……这真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幸运女孩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