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灯》包括两篇短篇小说,即便放在一起也似乎不足一本书的“含量”,如果你非要在字数上较真儿的话,你甚至可以说这样两篇短篇小说,对于刚刚我所称赞的“伟大作家”来说实在是显得太轻薄了。没错,青山七惠正是用这种“轻薄”的方式,来叙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文学观;正是小说中洋溢出来的这种短小、单薄,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清新、平常的阅读感受融为一体,也如同小说中不经意流淌出来的那种淡淡的小感受和面对困惑时的随遇而安一样,这样一本轻薄的小书根本用不着所谓的厚重就可以与伟大并肩。 《窗灯》是一部与作家本人发生现实作用的小说,也就是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作家本人对世界产生了感受,然后创造出的真实血肉之躯。不管是“御门姐”,还是“绿藻”,在她们身上首先都会浮出一层你我随时都可以看到的“肉色”,进而会领略到她们内在的人物精神、发现所有事物在她们身上产生的必然逻辑。 淡淡的情绪,主人公的清新、寡言和漠然,熟人之间的疏离感,这些都是我们评论青山七惠作品时的关键词。青山七惠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希望自己的小说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不停往下翻的小说。我觉得,看过青山七惠的三篇小说后,没有感受到快乐,也没有被零星的快乐情绪感染,我感受到的是难受。那种对于美好世界的逝去和离去产生的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们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然后渐渐离去而产生的难受情趣。她们越美好,伴随着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难受就越强烈。青山七惠的小说不难让人走进去的原因就是,她可以轻易就捕捉到并描写出来那种人人皆可感受的“消失”,你我生活中那些值得记忆的美好之情,正是在青山七惠不留痕迹的笔墨下淡淡成为往事。当然,这种成为往事,某种程度上是必然。既然作为一种美好,她们也就不可能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青山七惠没有采用一个往常作家惯用的那种夸张而生动的写法,而是自然而然地、不动声色地、不费力气地将美好的消失呈现出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美的最好表达之一。 真正能够打动人的,都是那些真实的情绪,不夹杂半点虚情假意或者做作因素,无论是故事还是写作技巧,之所以能够在你我心中产生共鸣,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过。这种种存在感,能让读者走进来,并且恍然发现那种早已在自己身边诞生过的美。所以我们也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作家再也写不出当年那种牛逼哄哄的作品了,比如老舍,比如曹禺;再比如读库切的新作《慢人》、《凶年纪事》,都不如当初读到《青春》的时候那么兴奋了;还比如朱文最好的小说是《弟弟的演奏》、《我爱美元》,而不是《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我甚至觉得这种状况在其他文艺场合也适用,它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处女作、成名作要比后来的那些作品精彩、耐读和打动人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