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与名家对话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科学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李培林、渠敬东、杨雅彬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定价:128.00元(上、下册)
    传承被忘却的历史
    近日,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该书介绍了56位学者的生平、著作和学术贡献,精摘了他们的约75本著作。本书分为两部分,导论和正文。长达七八万字的导论,可以看作是书中浓缩的精髓,不同的时期学术大家、有影响力的著作都囊括在其中。正文则以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流派为主线,以历史发展为辅线,以5种思潮——唯物史观社会学、乡村建设和社会调查运动、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社会学的“学院派”、社会史研究来分析了社会学学术思想的变迁。
    “《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可以被看做是第一本真正讲述中国社会学发展史的书。”《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说,这项工作就像探寻中国早期社会学在各条路径上的发展轨迹,并在这些轨迹上确立一个个的界碑将成为此后轨迹延伸的起点。类似中国社会学概论的书,已经出版的大概有几百本,但是介绍了中国社会学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几乎没有,而少数几本中国社会学史的书介绍的是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中对每个学术大家除了介绍生平和代表著作外,还点评了他们在学术方面所作出的突出研究和贡献,如首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农村社会学博士杨开道在农村社会学研究中最大的贡献是将美国社会学家麦基弗的社区概念引入社会分析,并提出了以“农村自治”为核心思想的农村建设运动的纲领,在费孝通的篇章中还纳入其学术道路的自述,这对我们深刻理解费孝通的学术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书中除了有李大钊、郭沫若等耳熟能详的名家外,还有一些在当时享有盛誉、现今却较少被人提及的学者,如堪称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先驱和典范的陶孟和等人。
    李培林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编撰了《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花费了大量时间逐句校对了全书约70多万字的选文。“由于涉及的人物多、时代久远,编撰《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最不易的事就是收集资料。”李培林说,这些资料大多都在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期间出版的书籍中,而这些书现在散落在各个图书馆的角落里。为了编撰这套书,李培林动员了一切力量,去搜集可能找寻到的文字。正因如此,记者才看到了这一幕,在李培林的本不宽敞的办公室里,一个角落厚厚的影印资料整整齐齐地堆着,这些文字被李培林他们从古老的、泛黄的书中重新找出来,并赋予了新的使命——将历史保留并供后人传阅。
    究竟是什么让李培林愿意花时间、下功夫编撰《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呢?李培林说,这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副产品,并非是规定的任务,而是自愿的工作。课题的主要成果《社会学与中国社会》,依据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经验”,总结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以后发展历程的。在研究分析过程中,很多问题都要往前追溯到中国社会学早期发展的30年,即20世纪20~40年代。他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个时代是我们学界的宝贵遗产,那个时代有着很多学术大家,有那么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和学术成果。如陶孟和把家庭记账法引入社会学调查,在中国具有开创意义,而这种方法至今仍是国家统计局家庭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陈达是中国最早提出节制生育和“每对夫妇只生一对子女”的学者之一……而对这一切,由于各个大学的社会学课程设置中没有中国社会学史这一课程,也没有老师来传授,我们现在的学者、学生们都知之甚少。
    为了延续历史、传承历史和记住被忘却的历史,李培林他们编撰了这套《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背景,总结历史,延续学术传统,能帮助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更好地继承本土化的传统,也就是理论要与国情相结合。”李培林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