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被遗弃的明曲,被复活的思想蓝调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经济观察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英文名:Songs of the Ming Dynasty
    经济观察网 书评人 许莹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加勒特·马丁利(Garrett Mattingly)这么评价16世纪的欧洲文明——“在16世纪,理性、天启和习俗的结合解体了”,在16世纪的明代中国,同样也在并发着这场世纪的解体式的思想复兴,这不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被忽视了几个世纪的思想泓澜。裴在《明朝那些曲》(Songs of the Ming Dynasty)一书里,提出了“思想明朝”的概念,是在描述这样一个时代:16世纪的中国,传统哲学、民族宗教意识和社会习俗的结合体,逐渐走向解体,中世纪千年的文明体系在发生着丛隙和裂变,发自于中国本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中世纪的暗黑时代,悄然地拉开启示录式的曙光。
    在大陆,“明朝热”令人震惊地在民间和学界呈现着活跃,但是,几乎没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明朝到底“热”在哪里?是朱皇帝拥有史无前例的权力?或是郑和元帅铺天盖地的世界巡洋?或是宫廷里面无休止的阉人残杀?我认为,裴找到了明朝魅力的最核心的所在,即“思想明朝”,从明代中国的思想路径追寻,在一路神秘和绚烂的鲜花荆棘之中,裴找到了一个“被遗弃的意象”——明曲,在我们所熟知的宏大历史叙述里,他发现了“人的小世界”。
    门多萨把明代中国人称为“大明人(TAME)”,明曲作为古老中国的特殊的一门艺术,综合凝聚了汉语言、汉音乐和汉戏剧的最完美的艺术成就,更可贵的是,她是“大明人”最直接的心灵情怀的歌唱,是我们回顾16世纪明代中国思想启蒙初兴的一面最好的镜子。无论是“大明人”,还是“明曲”,都已经被遗弃几个世纪了,但是裴使用明曲所进行的人文追寻,让我们第一次贴近那个现代文明鸿蒙初清的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某一种信条或者某一种思想形态,而是一种优雅的、有风格的生活方式,是明代中国人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第一次把生活创造成一件艺术品,他们是那么热诚地努力,通过艺术的风格意识和古典的和谐意识,来全面开发和协调人的天性,培养自己的品性,实际上,人们兼收并蓄,避免狭隘主义,形成了一条用美学原则把各种思想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折中主义,在明曲里面,没有新的哲学教条,没有一元化的探索路径,人们只是在许许多多丰富有趣的思想里面尽情享受。
    如果说,艺术感和美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显著的特征,那么,明曲则在中国文化史里,第一次反映出纯粹的艺术感和美感,明曲和唐宋诗词的迥异之处,是富有启蒙主义的“尽情享受”,没有专享于经院派文人和精英官员的小圈子,而是分享在帝国的中下层子民之间,这种尽情享受的美感和艺术感,在社会结构中下行,并突破了阶级和等级,这样的情形,在意大利半岛上曾经令人感动的绚烂迸发,而我们通过裴的Songs of the Ming Dynasty,真正地感受到了“大明人”也在幸运地沉浸在现代文明前夜那少有的开放和鲜活的情趣享受之中。
    很多知识分子不断提醒人们,对于人的生存价值而言,或许旧世界文明比现代文明更令人满意,用中国士大夫的语言就是“今不如昔”,我理解裴的思想实践,在于他告知我们,大明人(Tame)就是今天之我们,我们即大明人(Tame),他所提出为明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深表赞同,他是在复活一曲久远逝去的蓝调,明曲的作者和观众们是一群独特有趣的人,他们高雅而又深刻,他们具有怀疑精神,语言表达那么细腻,兼容不同的观点,也了解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此情此趣,此人此心,虽然已经被遗弃几个世纪了,但是,却在裴的作品里复活,我欣赏这本书的英文名字,用“song”来翻译散曲,用最直观的方式,表明明朝中国人的乐活态度和美学路线,就像今日之POP、BLUE一样,让今日的“大明人”尽情享受,享受尽情。
    我们今天的文化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本体保障和美学启示吗?如果你不能尽情享受今天的汉文化,那么,就回归那样一个艺术的时代吧,在裴的书里,被遗弃几个世纪的美学的艺术,在雍容优雅地走向复活,那群罗曼蒂克的大明人,正欢天喜地地向我们走来,他们即我们,在复活的明曲旋律里,我相信这本书的很多读者,就像聆听一位深刻而又高雅的绅士在演奏,他亲和的微笑,迷人的黑眼睛,一曲明代中国的蓝调,让我们无比沉醉……
    (许莹莹,Grace Xu,旅美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