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仰慕的作家博尔赫斯一样,罗贝托·波拉尼奥从不掩饰自己对通俗小说的喜爱。在《荒野侦探》的第一部分,作者对色情小说的兴趣自然是一目了然,而这一部分的故事在结尾处又明显带有好莱坞动作片的特征:为了保护一位名叫鲁佩的年轻妓女,叙事者和“本能现实主义”的两位创始人——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一起,在1976年的第一个凌晨,驾驶着一辆汽车带着那位妓女向墨西哥城的北方狂奔而去,在他们身后,妓女的皮条客和他的手下驾驶着另一辆车紧追不舍……小说的第一部分写至此处戛然而止。 令人惊奇的是,在《荒野侦探》的第二部分(题为“荒野侦探”),波拉尼奥突然笔锋一转,将前一部分讲了一半、悬在半空的故事搁置不顾,固执地另起炉灶,开始了一番截然不同的叙事。 小说长长的第二部分读起来几乎不像小说,反倒更像几百页的采访记录。似乎有一位(或多位)始终身份不明的采访者(或侦探?),从1976年至1996年,花了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采访了世界各地几十位与诗人乌里塞斯·利马及阿图罗·贝拉诺有过交往的各色人士,这些受访者的谈话记录构成了小说的这一部分。这些谈话者当中既有墨西哥的老诗人、诗人的往日情人、文学杂志的编辑、“本能现实主义”的成员和他们的朋友,也有巴黎的落魄诗人、来自伦敦的漂泊者、法国的渔民、维也纳的抢劫犯、罗马的律师……从这些人各说各话、有时口径统一、有时相互矛盾的讲述当中,读者大致可以拼凑出这两位诗人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行踪——出于某种不详的原因,他们远离墨西哥,在异国他乡过着波西米亚式的流浪生活。他们各自辗转于法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经常靠打零工过活,时常居无定所,始终飘零落魄,随着青春的消逝,他们与诗歌渐行渐远。 热衷于看故事的读者可能会抱怨小说的这一部分缺少情节、琐碎乏味。可是,耐心读完之后,你不得不佩服波拉尼奥可以变换出如此众多声音的能力。而且,在这些碎片式的讲述中,读者不难发现离奇、有趣、感人,甚至幽默的故事(最滑稽的一段可能是贝拉诺找一位西班牙评论家决斗的故事:贝拉诺坚信这位文学评论家将会批评他还未上市的新作,虽然对方当时还不知道那本书的存在,他还是愤怒地要求和评论家决斗)。然而,小说第二部分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哀伤的。如果说本书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群年轻诗人在诗歌梦中的纵情狂欢,那么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梦的逐渐褪色和青春的最终老去。而这个变化过程是缓慢而不知不觉的。几百张书页被翻过之后,读者发现当年的诗人们已经锐气全无,“本能现实主义”也已几乎被人遗忘。波拉尼奥曾经说过:“《荒野侦探》是写给我那一代人的一封情书。” 小说第二部分的谈话记录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从1976年直至1996年。其中唯一的例外是一段发生于1976年的访谈,小说不断地回到这段长长的访谈中来。从这段回忆中读者得知:在1975年左右,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一直像侦探一样在寻找一位失踪多年、名叫塞萨雷亚·蒂纳赫罗、被认为是“本能现实主义者之母”的前辈女诗人。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人读过这位女诗人写的诗。当他们终于从一本早期文学刊物中读到她留下的唯一作品时,他们发现那首诗竟然没有文字,完全由几幅图画构成。利马和贝拉诺最终打探出蒂纳赫罗可能隐居在索诺拉沙漠,于是他们计划去沙漠中寻找那位女诗人。这时读者可以明白:在小说第一部分的结尾,那辆载着诗人和妓女的汽车正是向索诺拉沙漠开去。 在被搁置了厚厚的数百页之后,《荒野侦探》第一部分没有讲完的故事终于在题为“索诺拉沙漠”的第三部分得以继续讲述。故事重返1976年,小说的叙事形式又回到了十七岁诗人胡安·加西亚·马德罗的日记。小说这一部分的情节发展迅速:诗人马德罗、利马、贝拉诺和妓女鲁佩在索诺拉沙漠躲避皮条客的追踪,同时寻找隐居的前辈女诗人蒂纳赫罗。女诗人终于被找到,但追踪者也尾随而至,于是一场枪战在所难免,而故事的结局充满荒诞色彩。 除了奇异的结构,《荒野侦探》还有很多“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小说的出场人物中除了大量的虚构角色,还包括一些真实存在的人物(例如著名的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在这部小说中他曾经面临被“本能现实主义”者绑架的危险);这部小说中提及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书中有一个章节包括大约三页纸的作家名单);波拉尼奥还在这部小说中安插了一些对生僻文学名词的解释,甚至“脑筋急转弯”式的画谜。而整部小说就是以一幅画谜结尾的,谜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图案,至于谜底是什么,也许没有人能够猜到。 身为拉美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对“魔幻现实主义”不屑一顾,他还批评过很多位著名的拉美作家。他讥笑马尔克斯“过分热衷于结交总统和大主教”,称略萨和马尔克斯一样是个“马屁精”;称伊莎贝尔·阿连德是“三流作家”,其作品“不是庸俗就是差劲儿”。同时,波拉尼奥承认自己受到过胡利奥·科塔萨尔的影响,并且非常推崇博尔赫斯。事实上,波拉尼奥的小说和博尔赫斯的作品一样带有书卷气和游戏趣味(他曾改写过博尔赫斯的一篇小说,而虚拟百科全书《美洲纳粹文学》明显带有博尔赫斯的气质)。不同于“魔幻现实主义”派的拉美作家,波拉尼奥并不热衷于家族史、拉美政治等史诗性的题材,他笔下的人物类型很窄,主要集中于当代知识分子。在文字风格方面,波拉尼奥很少使用铺张的文字进行场景和意识流描写,他更喜欢使用接近口语的、讲故事似的叙事方式——这一点又和博尔赫斯很相似。然而波拉尼奥同时具有博尔赫斯并不具备的特质:在“后现代”的外衣之下,波拉尼奥的作品中能够读出强烈的感情和强大的气势;而且,放荡不羁、漂流四方、英才早逝的传奇经历使得这位作家身上闪烁着一种强烈的个人魅力。当我想象博尔赫斯,我的眼前是一位在图书馆里优雅地踱步的老年学者;当我想象波拉尼奥,我看到的是一位留着披肩长发和凌乱的小胡子、身穿破旧的山羊皮夹克、眯着眼睛站在墨西哥城某个偏僻的酒吧门口独自抽烟的身影单薄的男子。 这个单薄的身影已经离我们而去,在他身后留下了十部小说、三本短篇小说集和大量的诗歌。当读者翻开这些作品的书页,他们会发现:拉美文学图景从此不再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