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化的风格,为中国产业工人鼓与呼——评话剧《实现》
日前,由首钢文化公司出品、制作的首部大型工业题材话剧《实现》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该剧以首钢工人为原型和主角,由北京人艺的专业话剧演员与首钢工人同台演出。剧作以诗歌写意贯穿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以剧情写实描写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和理想情怀,塑造了默默无闻、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工人群像。 工业题材的戏不好写,更何况首钢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编剧郑天玮没有直接去写如何炼钢、如何发展,而是以首钢发展为背景,直抒胸臆去描写普通工人的情怀,让观众感觉到这些事就发生在任何一家钢铁厂、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全剧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在格局方式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剧中用“出征”“对决”“送行”这三个看似互不相关的情节,讲述了60年时间跨度中的三个故事,并将这三个独立的故事融为一体,让剧情看似跳跃却紧紧围绕着钢铁发展的故事线,人物之间看似没有联系却又连接着年代递进的关系,处处让人感到编剧的独具匠心。 《实现》之所以能打动观众,主要在于对剧中人物的塑造和把握。以剧中第一个故事“出征”中的角色“王大妈”为例,她在给老伴过生日的当天陆续收到三封信:一是大儿子在外地找到了新的铁矿石的喜讯,二是二儿子在炼钢事故中牺牲的死亡通知书,三是小儿子瞒着她报名进首钢当工人的入厂通知书。悲喜交加,让她的内心何以承受,剧中又是如何处理?剧情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有观众看后认为,这三件事在任何厂里都有发生,很真实。但将其聚焦到舞台,聚焦到一天之内在一个家庭中同时发生,谁又能承受得了?这就是戏剧性。第二个故事“对决”以两个工程师的对话勾勒出当国际合作项目谈判处于劣势时的内心对白,展示了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发特种钢的豪情。第三个故事“送行”描写了当下钢铁工人的犹疑与坚守,有一句台词已变成了流行语:“见,以后人和人可以碰面,心和心,就再也见不着了。”三个故事的发生总是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加之北京人艺演员表演的非常到位,在整部戏中流淌着母亲对儿子的宠爱与不舍、夫妻间的恩爱与理解、师徒之间的信任与情义,充分展现出一代代钢铁工人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情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幕拉开后,一支由首钢30多名工人组成的朗诵队,有语气、有节奏地将诗歌齐声念出。气势恢弘的朗诵,烘托了剧情的气氛,将人物、台词、场景和三个看似独立的情节单元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各个故事之间的转换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台词和诗朗诵的结合,在当今的话剧舞台上并不多见,而《实现》的这种艺术创意,不仅拓展了戏剧舞台的时空疆域,扩大了戏剧的容量,并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感,从而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官冲击。“大海依然,月光依然,毒日依然。继续,继续。我们交出了所有,前赴后继。光明,在我们名字的前面闪烁!照亮了我的同伴,照亮了黑色的大海,照亮了我最最亲爱的祖国……”诗以言志,诗以道志。剧本融入大量诗歌元素,使得该剧兼具写实和写意,既工笔画一样描写了中国工人内心坚韧和执著的情感世界,又如同大写意一般书写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深情与豪迈,有力地提升了全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虽然《实现》中的三个故事是独立的,但纵观全剧,浑然又是一个整体。北京人艺导演顾威执导该剧,他通过舞台上的有序转换,使得全剧步步深入,细腻地刻画剧中七八十年代的“出征”,90年代的“对决”,以及新世纪的“送别”这三个故事,将工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在观众眼前。他说,“如今,我们戏剧舞台表现工人的题材太少,排好这个戏,是要为中国产业工人鼓与呼”。 《实现》的舞台设计师们追求当代意识与舞台科技手段的结合。在舞台呈现中,舞美设计师申奥打破传统的围合式结构,去除了边檐幕结构和黑帷幕。利用剧场固有的墙壁、栏杆、吊杆和灯光器材,与舞台装置相结合,形成工业感十足的整体框架。在舞台装置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材质和新工艺,为灯光和视频提供了很多特殊的投射空间和媒介,为戏剧舞台的整体视觉创造了条件。灯光与视频更主动的介入,将物质化的舞台布景进行切割重组,创造出全新的空间视觉效果。使得舞台空间更加强烈、鲜明,舞台氛围更加丰富、神秘。 话剧《实现》是近来不多见的正面描写钢铁产业工人工作和生活的剧目,它以独特的艺术创新和展示方式,歌颂了几代钢铁工人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豪情与深情、坚韧与执著,颂扬了他们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高尚情怀,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待该剧能进一步打磨、提高,让剧中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其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