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纳博科夫传:文本中埋下“谜”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解放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传记不好写。英国作家卡莱尔说,写得完美的传记,就像完美的生活一样难。同样来自英国的名相德斯累利劝人多读史,少读传记,原因是传记虚实参半,不是夸大,就是失实。一部好的传记,要求作者具有史家的严谨,才能爬梳史料;要有诗人之想象力和手笔,才能移情体谅传主的复杂心思,才能以如椽的巨笔状难写之景;如果正巧传主是个文学大家,要写出好的传记,还要求作者具有批评家的眼光,才能洞察作品中的美感与思想。
    纳博科夫是幸运的,因为他身后有博伊德这样的传记作者。1990年,布赖恩·博伊德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纳博科夫传》的前半部“俄罗斯时期”;次年,由同一家出版社推出后半部“美国时期”。两本书合起来厚达一千五百余页,是名副其实的“大作”。这部传记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好评,博得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交口称赞。有评论认为这是“传记书写的典范之作”。
    博伊德之所以能成为理想的传记作家,首先是因为他是纳博科夫所期望的理想读者。众所周知,纳博科夫很讨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博伊德紧守这一信条,以史料说话,以事实说话,绝不无端信笔妄言。以《纳博科夫传》前半部“俄罗斯时期”为例,仅注释就花费五十余页,占整书篇幅的十分之一,可以说做到言必有据。
    《纳博科夫传》的前半部“俄罗斯时期”的时间跨度与纳博科夫的回忆录《说吧,记忆》吻合。不同的是,《说吧,记忆》的写作并非严格遵守传记写作的时序惯例,另外,为了追求文学性,有些故事纯属虚构。博伊德在纳博科夫回忆录的基础上,深挖史料,精心鉴别,还原了纳博科夫在赴美之前的这段岁月。纳博科夫在1955年因《洛丽塔》一夜成名之后抱怨,“出名的是《洛丽塔》,不是我;我是一个名字都被人念不好的作家。”现在,纳博科夫可以无怨了,博伊德将他的一生岁月展示在读者眼前。
    这部传记的另一个特色是,将纳博科夫的生涯和创作等量齐观,既详实复原纳博科夫的生活经历,又精心分析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博伊德先考察文本的生产语境,然后简明介绍故事情节,继而深入分析作品的独特纹理和思想内涵,兼顾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之需,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要求。纳博科夫自言,他是“孤独的鹰、神秘的人、最后的防守者”,“与其说是个足球大门的看守者,不如说是个秘密的看守者”。他在文本中埋下了许多“谜”。阅读《纳博科夫传》中作品分析部分,就等于看博伊德是如何在破解“迷局”。这也是这部传记读来丝毫不感到枯燥的原因所在,不只是因为语言诗意流畅,还因为博伊德实在是讲故事、破谜语的高手。
    在纳博科夫研究界,长期以来,一些论者都将纳博科夫作为后现代小说创作的楷模。不可否认,自《洛丽塔》起,中经《微暗的火》再到《阿达》,纳博科夫创作中的实验性越来越强。但综观其毕生的创作,将纳博科夫定位于后现代小说家,不得不说是个美丽的错误。博伊德认为,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其实有两条路。一条是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福克纳这条欧美正统之路。事实上,纳博科夫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人都有所接触,但他没有走上他们这条道,而是独辟蹊径,走上了另类现代主义之路。总之,还是将他定位于现代主义小说家来考察;而不是反对一切宏大叙事、只求语言狂欢的后现代作家。博伊德在《纳博科夫传》的“导言”中,明确否认纳博科夫是“为艺术而艺术”;相反,他认为,纳博科夫是“为人生而艺术”,纳博科夫追求的人生是自由而负责的人生。博伊德正是拿着这把标尺,勘察纳博科夫的艺术创作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