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约翰·珀金斯就过上了不同的生活。 这个转变,就从他写了一本《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开始。“后来,我的足迹遍及美国各地和其他国家,主要是授课讲学,即席回答提问,并和那些关心世界未来发展的人士交换意见。”简单点说,这个过去的经济杀手,如今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除了传道解惑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今年出版的《经济杀手:美国欺诈全球真相》,也是珀金斯对过去更彻底的一次诀别。 谋杀的基因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你也许看过,也许没有,但这都不打紧。《经济杀手:美国欺诈全球真相》(以下简称“杀手2”)从多个方面超过了前者。 一些美剧里描述过连环杀手行凶背后的行为模式,甚至从一些剧情中可以窥见一个杀手的养成环节,“杀手2”的自我剖析,让我们可以更相信,这些“低俗”美剧确有现实支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等情绪的确可以成为促动一个菜鸟杀手初次动手的“扳机”。 但我很怀疑,在今天的环境中“杀手2”能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从本意来看,“杀手2”除了讲述自己所经历的阴谋,还提供了获准访谈得到的其他经济杀手的经历——他们描述在各种内幕中通过劫持商用客机,入侵别国暗杀总统,贿赂政府首脑,利用自然灾害牟取暴利,引诱、威逼民选官员,或其他见不得光的活动来实现目的。 一言以蔽之,真相背后有真相,“他们所叙述的经历,将向世人道出诸多大事背后的真相。而这些大事促成的世界,却正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将要继承的”,所以珀金斯断然说,“我们必须行动,必须做出改变,事不宜迟。” 然而,我所怀疑的是,成为“杀手”的谋杀基因在多大人群的范围内存在,又有多大的概率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被促发?至少,如果在我更年轻的时候,看到珀金斯个人经历染着的一抹富丽堂皇夹杂阴暗与魅惑的色彩,是足以让肾上腺激素喷涌的。 这么酷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试试呢?而珀金斯的转变本身,更是提供了进一步的理由——假如去到地狱也不丢弃天堂的门票的话,假如即使陷入巨人大厦式的泥潭但将来还有史玉柱般东山再起的话,那么,一切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这丝毫没有贬低珀金斯的意思,而是实际生活本身就蕴含着的可能性——向善的诉说所引发的向恶之可能性。保不齐将来有些神秘机构招募新人的时候,都省却了介绍工作职责这个环节,直接丢两本珀金斯的书过去,“喏,就是干这些事。” 从另一个世界狙击 实话实说,对于一些过去阅读面比较广的人来说,珀金斯谈到的有些情况是老生常谈。比如世界银行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银行,而是一家美国掌控的银行。与世界银行关系最为密切的姊妹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如出一辙。 “为了更好地推动使命,该银行的员工和公司帝国的主要倡导者过从甚密,暗中勾结。这就为我和其他经济杀手打开了方便之门,涉及数万亿美元的欺诈活动,由此能顺利展开。我们经由世界银行及其姊妹组织,将资金注入到各种‘援助计划’之中。表面上来看,是在帮助穷人,而实际上主要益处为极少数人所攫取。” 这些机构的真实作用,过去屡次遭受争议。而从更广泛的角度铺陈开的一个假说(当然对于诸多提出者来说,不只是假说,而是真实的存在),更要命的是诸多被争议的机构合成的“公司帝国”。 这个“帝国”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里头,但因为真相被遮蔽,它又如同《Matrix》中的母体一样,构成了另一个世界——而且,从那里狙击我们这个世界。 值得玩味的一个细节是珀金斯提到,他在演说中遇见四个男人:两个一身正装,系领带;另外两个年纪小得多的穿着蓝色牛仔裤和Polo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