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幸或不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盈的时代。各类的商品排山倒海地攻占我们的感官,反讽的是,心灵中满溢而出的往往不是宁静与幸福,而是泛滥的厌倦与虚无。怪不得有人这般慨叹,现今的都市人大多穷得只剩下金钱。 幸好我们还有艺术与文学来填补生命中的缺憾。数十年来,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积极推动人文教育,希望借由艺术的窗口开启人们对美的认知,让平凡的生活享有不平凡的感受。作者从匮乏的童年逐步走向富饶的时代,通过亲身的生活体会,更能深入领略“空”与“满”的辩证关系,在物欲横流的浊世中探求内在的和谐与圆融。 这本《感觉十书》是蒋勋《写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一书的改版,纪录了他如何通过感官记忆去唤醒审美的意识与知觉。作者通过书信体的形式,配合质朴的版画,娓娓道出他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与体悟。书中提到“艺术学只有一个国度,便是感官的国度;艺术家只有一个国籍,就是心灵的国籍。”诚然,每个读者都可能化身为书中的收信人丫民,拥有审美的专利,只要你愿意与艺术进行深层的对话、心灵的交流。 由五官去感受美 人类通过眼、耳、鼻、舌、身五官来感知外在的具体世界。然而,在高压而忙碌的生活逼迫下,我们对周围细微的美开始失去了敏感度,甚至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上乘的艺术作品却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感官记忆,打开生命里珍贵而美好的经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谈及人的嗅觉,蒋勋认为触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散发着生活固有的气味,而且掩盖不住,例如梵谷在法国Arles的画,几乎都有麦田的气味。艺术创作将特殊的气味永恒地定格起来,让作者唤起对故乡、童年、亲情的熟悉回忆。这股震动人心的气味并非来自艺术品本身的材料,而是作品摆脱了外在的形式,展现生命内涵的饱满与深沉。令我们深深感念的,往往是牵动记忆底层的原始味道,如母亲烹煮的菜香、军旅中战友点燃的蚊香、医院里提醒病苦的消毒药味等。这些气味从艺术作品中无形地扩散,变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情感印记。 由于感官被外在的物质充塞,甚至宠坏,人们更难以发掘生活中其他层次的美。作者谈到“味觉”的审美经验时,认为长久地嗜食甜味虽是种幸福的感觉,但未免有所遗憾。唯有在生活中尝尽各种“甜、酸、咸、辣、苦”的滋味,“才能品尝‘淡’的悠长隽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