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胡佛式道路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基于经济大萧条的周期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痼疾,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最大的软肋。人们甚至由此认为,可能只有回到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道路上去。罗斯巴德和奥地利学派当然不这么看。一切问题的症结,仍然在于我们违背了市场的自由秩序,政府是经济大萧条最大的推手。即使是美国联邦政府,也是如此。历史作证,自从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建立以来,美国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就完全置于联邦政府的控制之下,1933年,美国放弃了国内的金本位制度,而在1968年到后来的1971年,用于国外交易的美元,其金本位基础也被放弃。而在历史上,美国政府曾经对全世界允诺,他们是要永恒地坚守金本位制度,防止美元的泡沫化的。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美联储及其控制的银行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坚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改而开始大面积扩大货币的供应量。这几乎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它越是这么做,价格也就上涨得越高,而经济就越来越陷入混乱,人民的收入因为通货膨胀而下降,他们陷入了贫困。 可以这样说,迄今为止,奥地利学派在牢固坚守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上,终于找到了合乎理论也合乎历史解读的经济学规律。照此分析,今天身处全球经济萧条的各国政府,其思路就应该是走出胡佛式的道路,转而走上真正的自由经济之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停止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各国政府要停止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操作,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不能在公开市场购买任何资产。通货膨胀的问题不在于商业垄断,不在于工会组织和NGO机构的反对,甚至不在于投机活动的猖獗,不在于消费者的贪婪,问题在于政府自身对市场的干预,尤其是伪造货币式的干预被约定俗成了。在经济大萧条过程中,政府才是惟一为所欲为的自私自利机构。也就是说,在漫卷全球的大萧条状态下,政府的权力不应该扩大,而是缩小。要顺服市场,充分尊重市场本身对经济萧条的调整过程,真正实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让市场的彻底归市场,让政府的彻底归政府,才能走进一个以企业为主导的、真正自由而无障碍的市场经济。 罗斯巴德的精髓所在 可以这样说,罗斯巴德对经济萧条的解读,一直到今天为止,仍然不被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府所接纳,虽然这些莫衷一是的国家在近百年来反复遭受商业周期的骚扰,但就是置罗斯巴德伟大的分析于不顾。由于全球化的现实,中国也卷入了经济萧条之中。我相信,在中国愿意沿着罗斯巴德的理论进行思考的人更少。我曾经听两位经济学家在不同的场合推介罗斯巴德,提醒人们警惕政府干预的后果,但更多的人以为这只不过是几个学者杞人忧天。奥地利学派的确太陌生了,不仅政府会条件反射地选择强力干预,人们也会选择把政府当成经济危机的惟一管理力量。 众所周知,中国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是在投资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情况下推出的,过去几年的投资增长率都在20%以上,各行各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库存积压,生产资料价格暴跌,房地产市场前景幽暗,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沉淀在固定资产和半拉子工程里,新投资的庞大规模资金,究竟能流向哪里?如果这样的投资缺少盈利取向,就不可能有民间的资金持续跟进,大量的企业和个人最终将沦落为资金的食客,投资拉动内需的前景设计将由此形同虚设。 这正是罗斯巴德和奥地利学派理论的精髓所在。由政府信贷扩张引起的经济繁荣,不可能继续用信贷扩张的政策医治萧条。因为经济大萧条的时代,我们所缺少的不是资金,也不是信心,而是经济增长的投资机会。在这样的时刻,没有哪个行业是看上去有利可图的。制造业的链条断裂了,基础设施几近饱和。惟一的办法,是像凯恩斯主义设计的那样,请一些人挖掘坑道,再请一些人填满这些坑道,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创造就业机会。了解日本经济史的人们仍然记得,1989年当日本股市崩溃,地产泡沫破灭,日本政府也是拿起来凯恩斯主义的手段,推出多个财经刺激计划,执行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了零利率。但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日本经济仍然在低谷徘徊,财政赤字多年超过GDP的5%,政府负债上升到GDP的160%,这种严重的透支,正是政府货币信贷扩张的结果,不仅将日本制造业的投资潜力耗尽,服务业也开始纳入政府的管制之中。 面对经济萧条,我们是继续改革开放,走自由市场经济之路,还是一头回到大政府、小市场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确是个艰巨的命题。我是如此期待人们能回到奥地利学派和罗斯巴德的体系中来,毕竟,对于眼前遇到的困难,凯恩斯主义不追问原因,只拿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的姿态,显然过于草率了。中国经济当前的困难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于外部需求疲软所致,本质意义上却是投资驱动的传统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是市场化过热,而是市场化不够,多年来政府太大了,以至于这个市场所有的元素都依赖政府,而政府又依赖外需,经济终于走进了一场事关增长模型的大考场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