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夏晓虹:梁启超的灯火还在吗?(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可接下来的事情并不容易。确有编辑对此书感兴趣,可惜格于印数的考量,选题未在出版社通过。甚至其出身之地的清华大学,对这一册存世稀少的珍本也未表现出应有的热情。还在初次见面时,吴令华先生即提及,2001年清华纪念九十周年校庆之前,她曾去信联系,表示愿提供版本,亦无人理会。看起来,我们眼中的和氏璧颇似璞玉,非经过一番剖治,很难使人领略其精彩。恰在此时,一位编辑“重新制作”的话点醒了我,于是,以学术传记汇编的形式,呈现清华国学院学术薪传的思路浮现出来。
    设立研究院,本为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大学转制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唯一招生的“国学门”,自1925年9月首批研究生入学,到1929年6月底结束,短短四年间,总共培养了四届七十名学生(据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以毕业计)。而最令人称奇的是,其中多有日后在各学科领域中声名卓著的大家。按照个中人蓝文徵的总结,除去早逝者,留学英、法、日本的有十一人;“散在各院校任教的,约五十余人;留学诸人于抗战前,也均返国任教。抗战期中,同学在各大学任教务长、训导长、院长、研究所主任及文、史两系主任的,约有十七八人,被誉为好教授的,为数更多”。而1937年4月出版的《清华同学录》中,研究院国学门已有三人明确记为“已故”,大抵属于蓝文徵所谓“因用功过度,致疾而死”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尽管抗战期间,至少又有储皖峰、姚名达与吴其昌先后谢世,而其人已然成名成家,著作宏富。
    一般而言,学界印象中的清华国学院几近“神话”。这包括了著名的“四大导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赵元任的倾心指授,也与毕业诸同学后来的学术成就密不可分。如以收录颇丰的《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高增德主编,书海出版社1994年版)为据,列有条目的清华国学院同学共二十七人,所分布的学科大体为——
    历史学:周传儒、方壮猷、谢国桢、刘节、陈守寔、卫聚贤、蓝文徵
    历史地理学:王庸
    考古学:吴其昌、朱芳圃、吴金鼎
    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徐中舒
    考古学、古文字学:余永梁
    金文甲骨学:戴家祥
    经学、历史学:杜钢百
    中国哲学史:高亨
    目录学、历史学:姚名达
    目录学:刘纪泽
    民族学、民族语言学:王静如
    语言学:黄淬伯、王力、姜亮夫
    音韵学:裴学海
    古典文学研究、语言学:刘盼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