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抵达以前,火星是一片空白。这句话当然不是说,古早的火星无声无息。这个星球历经凝聚、融合、翻腾跟冷却,坑坑洞洞的表面残留着地壳运动的遗迹:坑洞、峡谷和火山口。这一切都是岩石没知没觉的活动,也不曾有人系统化的观察过。没有目击者--除了我们,在隔壁的星球遥遥相望,而这只是漫长历史的最后片刻。从古至今,我们是火星上唯一存在的智慧生物。"--《红火星》 
(美)金·斯坦利·罗宾逊 / 2008-08 / 华文出版社 / 48.0 / 平装 / 王凌霄 科幻小说对火星的关注由十九世纪下半期人类对火星的科学观测而引发,并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入了高潮,成为经久不衰的热门题材。六七年代,美苏两国争相发射火星探测器和登陆车,将红色"战神"的真实面目一步步地向人类清晰呈现,人们对这一题材的热忱却并没有因为理性的怯魅而远飏。对火星的异域浪漫幻想褪色之后,对人类本质力量的测识填补了这想像中的落差,作者们转而开始关注如何让火星这样一个缺氧缺水的蛮荒星球成为地球人的殖民地,人类文明将如何向那里扩张蔓延。 我们已经无从知晓,1993年,当美国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开始撰写史诗般的"火星三部曲"之首《红火星》时,他是否已经预见到几年之后,载人火星之旅就将成真。虽然航天飞船的推进系统、飞行轨道、宇宙射线防护等问题仍在探讨之中,但这些技术难题的解决不过是时间问题。人类已经可以开始憧憬久已期盼的火星之旅了:飞船发射升空,穿越数千万公里,经过三年的太空航行到达红色星球,在那里住上几个月后返回地球。与此同时,南极的康考迪亚(Concordia)科学考察站,也在进行着如小说中所描述的为培训火星登陆者而设计的"幽闭式"模拟实境训练。 然而,科幻小说所具有独特审美维度,并不在于技术的前瞻和预言功能上,甚至根本不宜在器物层面多加探究。科学作为审美客体,因其客观恒定而显得峭峻超然。硬科幻粉丝对科技描写的痴迷,几近于一种宗教情感。《红火星》的"硬",在于故事所涉及的科技范围广阔,跨越各个学科,而技术细节描述钜细靡遗。更关键的是,它的每一步情节推进都建构在缜密严谨的科技背景上。在这一题材上罗宾逊不是先驱,但他几乎为之后所有撰写拓殖型火星题材的小说定出了一套百科标尺,一个完善而视野宏阔的自然阐释体系。后来的作家每每欲对火星的物理环境做一番全景式想象,抬头只见罗宾逊的"崔颢题诗",只能谨慎绕行,不再指望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红火星》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解决地球的人口爆炸问题,人类尝试将触手伸及邻近的星球,将其改造成第二个家园。2027年,第一批地球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火星着陆,致力于在地表上制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层。他们在火星轨道上设置超大型的反射镜,利用光线,使极冠上的黑尘吸收热能、溶解冰霜。建造深入地函的超深井和核子反应堆,释放巨大热能和电能。但科学家们的努力很快就在联合国与各大超级跨国企业的竞争下受到重重阻碍,同时后来得移民间的种族矛盾,也撕裂着这个尚未成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的冲突,使得决策者们在改造火星的方式、拟定成立新政府的制度等诸多事务上,都受到来自不同群体的质疑和挑战。 作者意不在写政治,对现实社会的考察在他这里只是随机采用的凌乱碎片而已,是通达现代性命题的一条随机路径。但随着社会描写的图卷缓缓展开,种种锋芒所及,多是切近的问题。火星不是一个历史语境以零为起点的地方,群落特征皆为地球地缘政治的延续。主人公法兰克一语道破移民的真正目的:"因为俄国跟美国的日子都混不下去了,就这么简单。我们那几只过时的工业恐龙被欧洲、日本,还有亚洲新崛起的小老虎,蚕食鲸吞杀得溃不成军。而我们还有一大堆太空器材闲置在那里,外加一两家大而无当、不知道该干什么好的太空工业公司,所以我们劝他们出钱把我们送过来。他们这是在投资啊,叫我们上火星找点值钱的东西,让他们起死回生……"。登陆首百中某些科学家,奉持环境原教旨主义,天真而偏执地希望能在火星维持单纯的科研环境,并在暗中组织起了反抗组织。他们想像中的革命,类似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翻版:拓荒,被帝国势力剥削的勤奋移民被迫起来抵抗,推翻管制,在殖民地里建立主权国家--但是这种类比没有现实根据。因为首先火星本身没有办法养活移民,其次移民们手无寸铁,想要造反没有半点胜算。最终法兰克在会谈里往返折冲获致平衡,这个新约兼顾了先前的几个版本,威胁火星现状的两大要素--投资跟移民,被引成牵制的尴尬局势。相互羁绊的结果,使得移民跟投资两项主张都没有取得进展。然而这个新约其实没有什么新意,局势还是一如以往。想要投资的跨国企业,自然能找到各种塞钱的门径:随意收买小国,用权宜的方法,拿国家做幌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条约里没有跨国公司的名分,但是各国还是有其各自的配额,实质上里流来流去的还是国际资本--这完全是地球上作为资本主义终极目标的世界市场,在其野蛮扩张进程中的一个异星镜像。 史诗性的宏大叙事是一种强势叙事,然而人的个体体验并未就此被覆盖、涂抹乃至胁迫。不管是在航程之中,还是登陆之后,人物复杂的心理和生理问题一直不曾被作者忽视。每个科学家面对火星这一荒蛮世界的所产生的孤独感,对地球的思念,对开发火星过程中因矛盾冲突产生的焦虑,对于自己所使用的科技的隐忧,都由作者劳心苦思逐一刻画。火星拓殖的途程也是人性的大舞台:科学家里有长袖善舞醉心权术者,有困于情爱纠葛不能自拔者,也有奉行实干精神而漠视伦理者。罗宾逊没有一个启蒙式的元叙述,类似正义基于人类的基本品性的论调。他是个现实主义作者,叙事始终保持着零度的价值立场,对人性的剖析有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冷酷,而文字却始终充满一种苦吟派的滞重激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