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公李善长的“免死铁券”,文字套路是一样的,由于功劳不同,措辞略有出入:“朕闻古之帝王成大业者,实由天假英贤以辅之,故威德加于四海,而天下定矣。朕起自草莱,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居群雄肘腋间,未有定期。而善长来谒辕门,倾心协谋,从渡大江。于是定居建业,威声所至,无不来附。不一二年间,集兵数十万,东征西伐,日不暇给,尔独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仗,未尝缺乏。况抟繁治剧,和辑军民,无有怨谣之言。此上天以授朕,朕独知之,其人人未必尽知也……比之于尔,萧何未必过也。今天下一家,尔年已高,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列位看官一定有点不耐烦,连篇累牍地引用毫无文采的官样文章,未免令人倒胃口。是的,笔者在引用时也感到乏味,不知这些文字出于哪一位御用秘书之手?倘若朱元璋自己来写,肯定不会这般索然无味。这位出身贫农当过游方和尚的皇帝,没有什么文化,他起草的公文是毫无八股腔的口语体,极有特色。不信?请看他写给大将军徐达的手谕:“说与大将军知道……这是我家中坐着说的,未知军中便也不便?恁(按:同您)只拣军中便当处便行。”他写给李文忠的手谕:“说与保儿、老儿……我虽这般说,计量中不如在军中多知备细,随机应变的勾当,你也厮活络些儿也,那里直到我都料定。”要是“免死铁券”由他自己来写,一定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 既然拙文讲的是“免死铁券”,介绍它的“文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尽管索然无味,也得耐心读一读,作为下文的铺垫。 “免死铁券”大同小异,都是皇帝用诚恳语调称颂大臣功绩,作为报答,给予世袭的爵禄,并且可以父子两代同享免除死罪的特权,云云。在人们心目中,皇帝的金口,是说一不二的。 果然是这样吗?那些拿到“免死铁券”的开国元勋们,真的可以“免死”吗?事实表明,大多数人都没有享受到“免死”的特权,而死于非命,太祖高皇帝的允诺竟然是如此一分不值! 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皇帝最为忌惮的就是这些位高权重的功臣,是否会威胁到他的皇权,以及他的子孙。明史专家吴晗1934年写的《胡惟庸党案考》,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他自己并肩起事的一般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朱元璋这个出身最为卑微的庶民皇帝,竟然演出了史无前例的大杀功臣的惨烈一幕,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数以万计,令人毛骨悚然。其中当然包括拥有“免死铁券”的人。 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魏国公、岁禄四千石,并且把他媲美于萧何的同时,就在考虑削夺他的职权了。原因就在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过于膨胀,成为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由谁来取代李善长?朱元璋颇伤脑筋,这种事只能同并非淮西集团的“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刘基商量。人称“诸葛孔明再世”的刘伯温,博览群书,料事如神,被朱元璋视为心腹,推崇为自己的子房(张良)。两人之间就此展开一场密谈。交谈中,朱元璋两次提出,希望由刘基取代李善长,起到平衡与制约淮西集团的作用。 ——刘基得知皇上要撤换李善长,出于公心,劝导主公收回成命:“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朱元璋听了很感动,说道:“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那意思是说,他多次要害你,你还为他讲好话,我要任命你为丞相了。刘基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势下,他孤掌难鸣,坚决辞谢。 ——朱元璋继而提出他的丞相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刘基一一否定:杨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做不到“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汪广洋过于偏浅,还不如杨宪;胡惟庸则好比一匹劣马去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于是朱元璋感叹道:“吾之相,诚无逾先生。”——我的丞相人选,诚然没有一个超过先生。言外之意,你才是不二人选。刘基诚恳辞谢:“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烦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