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太太开始抗议,她说比尔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去选择纸条,而德拉克柔太太则劝她要“有点风度”,格瑞午思太太则说“大家的机会是一样的”。显然,哈太太的抗议没有任何效果。她甚至还想要嫁出去的女儿也参加下一轮的摸彩,但也无人理会。第二轮摸彩在哈太太、哈先生和小女儿、小儿子四人当中进行。哈家女儿的同学开始为她担心,但得知她没有摸到“彩”后,就放心了。这一次摸彩,是哈太太摸到了那个带黑点的“彩票”。在哈太太“这不公平,这不对”的抗议声中,急于结束摸彩活动的人们纷纷拿起石头,甚至还有人用双手抱起大大的石块,更有甚者还向哈太太的小儿子手里塞石子。接着,他们就一边听从老沃内的招呼“来,来,一起上”,一边由亚当思(Adams,这是人类先祖的名字一词的复数形式)和格瑞午思带领着,一起涌向哈太太。那第一块砸中哈太太的石头, 就落到她的脑袋上。 三 对于《摸彩》的文学价值,新批评派的名家罗伯特·潘·沃伦和克林斯·布鲁克思曾在其合编的名著《理解小说》(Understanding Fiction)里,给予了明确肯定,并指出《摸彩》属寓言故事,与《圣经》中的寓言相似,其形式就是在“事件、人物等细节上,同所要说明的道理完全一致”。他们评价《摸彩》的情节发展“是非常有技巧的”,而且“产生了非常强有力的效果”。《理解小说》以对文本的“细读”式解说,排除了非议者的批评,使《摸彩》的文学地位不再因其形式的相对简单而遭到贬损。 事实上,就故事的细节而言,《摸彩》在很多方面均显示了作者的独到匠心。例如,故事里的人物姓名,就具有丰富的象征。负责摸彩活动的萨莫思(Summers),英文意思是“夏天”,其复数形式暗指年头或曰时光的流逝;他的助手格瑞午思(Graves),则意为“坟墓”,这既暗示了每次摸彩的结果都是某一个人的死亡,也暗示了摸彩活动本身最终应该的去处——这应当也是作者本人的意图吧。德拉克柔(Delacroix)这个名字的原意为“十字架的”;可是,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处就专门说明,村民们总是把这个名字念错,并且完全忘记了正确的读法。这其中的深意自然是关涉基督教的——村民们早就无法正确理解基督教的真正教义了。此外,那个摇摇欲坠的三条腿的破凳子,被看作是暗指失去权威的三位一体的神权;那个破旧的黑色盒子, 则既象征着死亡,也象征传统的陈旧以及村民对传统的混沌与盲从;此外,黑盒子是用多年以前的“老盒子的残余木板”拼成的,这个细节也暗示了摸彩活动所代表的传统已经变质并远远落后于时代。 在所有的象征和寓意里,含意最丰富的还是故事的情节——作为仪式的杀人。《摸彩》在故事开始时, 描写了一幅伊甸园般的美好景色,村民们也相处和平。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读到的却是一场与美好环境格格不入的杀戮。尤其令人发指的是,这是一次和平时期亲人和邻里间的残杀。众所周知,《圣经》里描写的人类第一次杀人,就发生在兄弟之间。那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对兄弟亚伯的残杀。值得注意的是,上帝接下来的警告是,如果有人因此想杀该隐,则“必遭报七倍”,可见杀人罪之严重(《创世记》第四章)。然而,如此严厉的警告依然没有使人类停止杀戮。整个人类历史记满了人与人的自相残杀。死去的人就像替罪羊,或是为了“玉米快熟”一类的眼前利益,或是为了其他更丰厚的经济目的。 为了让读者不至于忽略这个重要的寓意,杰克逊还利用了石头杀人的典故。这个典故也出自《圣经》一篇著名寓言。冯象博士在前不久发表的文章《读注》(《上海书评》2008年11月16日)中, 还专门评述了这个“耶稣与淫妇”(《新约》《约翰福音》第八章)的故事。耶稣的敌人要求耶稣依照摩西之律,用石头砸死淫妇。可是,当耶稣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罪,谁先拿石头砸她!”时,人们“便从年老的开始,一个接一个溜走了”(此处采用冯象译文)。不过,在《摸彩》中,人们读到的情节却恰恰相反:最年长的沃内没有丝毫的反省意识,反而是他在带头招呼人们去拿石头砸人。当然,所有的村民都和他一样,盲从并自以为是。因此,在集体参与下,在和平时期,全村人联手杀害了一个自己人。 四 如何理解《摸彩》的丰富意义,读者和评论家至今见仁见智。作为文学象征手法的绝佳教材,《摸彩》的确可以用细读的方式详加分析;但是,确切解读《摸彩》的主题,则必须了解激发作者创作灵感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