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摸彩》:一个关于“多数统治”的政治寓言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摸彩》一针见血,直触事物本质:即使在集体参与的民主形式下,在所谓的人人有份和机会平等的社会活动中,民主方法也仍然可能是摧残个体乃至杀人的集体暴行。
    《摸彩》一针见血,直触事物本质:即使在集体参与的民主形式下,在所谓的人人有份和机会平等的社会活动中,民主方法也仍然可能是摧残个体乃至杀人的集体暴行。
    申慧辉
    
    

《摸彩及其他短篇小说集》
    [美]舍丽·杰克逊著
    午日出版社
    1991年版
    在英语文学的“反乌托邦”作品书单上,最著名的是《美妙新世界》(1932)和《1984年》(1949)。它们对科学统治的扭曲人性,警察国家的压抑人性,以及极权主义的摧残人性,都有着深刻而富有想象力的描绘,因此成为当代西方大众认识社会的重要读本。不过,假如没有舍丽·杰克逊(Shirley Jackson)的著名短篇《摸彩》(The Lottery)及其对“多数统治”的民主政体的批判,这个书单仍将是不完整的。
    一
    美国女作家舍丽·杰克逊(1919.12.14-1965.8.8)是一位天才小说家,颇会讲故事。她的短篇小说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幽默俏皮。不过她的幽默是不动声色的那种,节制、含蓄而不张扬,因此更需要心领神会。此外,她的小说常以峰回路转的方式结尾,即“意外的”或“迂回的结尾”,很是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杰克逊还是独到而深刻的,她对人性和社会的冷眼观察和克制的描绘,她的那份冷静和深沉,常令人感到这位睿智的作家更关注生活的悲剧性实质。杰克逊的散文也同样精彩,文字清新、活泼、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一如既往的幽默,堪称当代英语文学中的美文。北美的中小学课本里至今收有她的作品,可见其文学成就早已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肯定。难怪从她去世至今,她的读者“粉丝”有增无减。
    尤其是使她跻身于文学大师行列的名篇《摸彩》(1948),更为她赢得无数的“粉丝”,其中不乏作家,她因此还被誉为“作家的作家”。事实上,1948年的美国正处于战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美国的文坛也异常活跃,大批优秀作家都在一显身手。可是,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够像杰克逊,仅仅以一篇短短的故事,便“一石”激起千层浪,惹得全纽约乃至全美国都为之震动。况且,这位轰动一时的杰克逊,那时还只是文坛上的新人,名下仅有一部同年问世的长篇《穿墙之路》(The Road through the Wall)。然而,《摸彩》在著名杂志《纽约客》(1948年6月28日)上甫一刊出,便引来无数关注。天真的人来信询问哪里举行这种仪式,是否可以前往观看;而为之愤怒的数百名“右翼”或“左翼”的读者,则来信取消了对《纽约客》的订阅。然而,《摸彩》得到的肯定更多,几年当中,就被改编成广播剧,电视剧,以及芭蕾舞剧,影响十分广泛,同时还被收入多种文集。
    六十年来,读者和评论家对这部万把字的短篇欲罢不能,始终把它当作认识时症的镜子,或者智力测试的考卷;热爱文学的人也自然会用它来证明文学价值的永恒与不朽。喜欢《摸彩》的,从中不仅读到了对人性的剖析, 对麦卡锡主义的影射,还发现了对大屠杀的谴责,以及对弗洛伊德“自我”的解释;当然还有关于《圣经》的题材和《金枝》中远古人类行为的隐喻,外加对女性的反抗意识和作家的精神困惑的揭示,等等。
    不喜欢《摸彩》的人也不少。他们首先质疑《摸彩》的文学成就,批评它“缺乏人物性格发展”,因此“不真实,不可信”,接着就把它贬到严肃文学之外的恐怖故事一类,同时还把舍丽·杰克逊描绘成一个依赖镇静剂的心理问题者,甚至是一个沉迷于魔法和巫督教的现代巫婆式怪人。他们还过分渲染《摸彩》里那些诡异的内容,尤其是那个令人惊悚的结尾,以此忽略它所包含的严肃意义。
    二
    《摸彩》的故事发生在仲夏时节美国的某个小城。那是6月27日的早上,天气“清新温暖”,“充满阳光”,镇上“鲜花繁茂地盛开着”,田野里“绿草如茵”。村民们聚集在小广场上,准备摸彩。别的村子人多,摸彩的过程要用两天的时间,而这个村子只有大约三百名村民,一天就够了。大人们三三两两地闲谈着,一边等待萨莫思先生和他的助手格瑞午思先生做准备工作:摆放摸彩用的箱子。黑色的箱子已经旧得褪了色,摆箱子的椅子也只剩下三条腿,放在地上都站不稳。孩子们在附近忙着收集石头——这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游戏,这些石头在故事的结尾处将会显示它们的真正用途。在萨莫思先生宣布摸彩开始之后,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哈沁森太太才匆匆赶来——原来她把“这个日子忘得干干净净”,尽管这并不能意味着厄运也同样会把她遗忘。
    萨莫思先生和格瑞午思先生草草宣誓就职之后,摸彩终于开始。先由萨莫思先生按照字母顺序叫名字,被叫到的那户人家的男性家长, 就代表全家走到箱子前面来摸彩。摸到空白纸条的,会悄悄地松一口气。不知不觉间,气氛开始紧张起来。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说,有些村子已经废除了摸彩,村里最年长的沃内老人马上斥责道:只有“年轻的傻瓜”才会这么做。老话说,“六月摸彩,玉米快熟”;不按传统办事,只会有麻烦。当每个家长都摸到一张纸条后,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那是“长久的停顿,屏住呼吸的停顿”,直到萨莫思先生宣布可以打开纸条。摸彩结果是,哈太太的丈夫比尔摸到了那个画着黑点的纸条,那张“彩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