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坐来
□研究员,香港 在清代衙门,当问案官掷下签子以后,高喊如何打原来别有一套学问:如果问案官喊“用心打”,行刑皂隶就会明白问案官是受了贿或有意成全受刑人,用刑时候不能下死手:“用力打”表示受刑者与问案官关系不深,于是要让受刑者稍微受些痛苦:“着实打”说明受刑人与问案官仍有再拉关系或行贿的可能,所以行刑时要让受刑者受些痛苦,以便让他尽快找关系:“着力打”暗示受刑人与问案官毫无关系,因此行刑要下手狠些,让受刑者知道厉害;要喊“实在打”,那就是问案官并不想从中得到什么好处,行刑皂隶就必须狠打,不然问案官会怪罪下来:“狠里打”则表示问案官要严刑逼供了:“死里打”更是问案官要将人犯立毙杖下的意思。 实在让我们瞠目结舌。《柏桦谈明清奇案》中对这所谓“行刑七打”详细而又精妙的描写,实在是让我们瞠目结舌。而这“行刑七打”中蕴含的深意,恰恰切合了作者着力的专业研究方向———中国政治制度史与中国法律制度史。 在作者看来,我们只能怀着谦卑和敬畏的心情去理解历史,探寻历史的轨迹,了解历史的真正内涵。基于这种认识,作者从明清时期难以数计的案例当中,选择一些被称为“奇案”的案例进行解析,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真实的案例说出,再根据案例来讲法理、讲情由,进而将一些明清司法审判的历史、常识、文化演变过程糅进故事情节当中,以发现历史的闪光智慧。 作者在解读奇案的过程中特别强调我们注意法律的动态功能,尤其是法律以其强制力量施加于社会时“人情、天理、国法、私恩之间势必产生激烈的碰撞,僵化、固定的文本条款也就开始有了弹性”。法律应当是天理、人情、国法的有机统一,因为良好的法律应当合乎天理、顺乎人情,能够被社会公众自觉地信服和自愿地遵守。 具体到明清司法审判,无论是民事纠纷还是刑事案件,司法官一般都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重视情理,并希望大事化小,息事宁人,努力在不违国法的情况下,上不拂上司之美意,中不负自己之良心,下不逆属民之感情。从书中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司法官常常使用“揆情准理”、“情理之平”、“于法难容”等词;在具体问断过程中,也是“情、理、法”兼用。这种不死守法条的弹性灵活,若真能落到实处,在封建皇权统治下仍不失为一个圣上、臣下、属民三赢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