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100件文物讲述200万年 人类文明历程“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来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深圳特区报 李萍 参加讨论


    
    王后竖琴
    
    展览现场
    
    元青花盘
    
    阿拉伯铭文青铜手
    进入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带有独特纹饰的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内棺特别醒目。作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序言部分的唯一展品,它在馆藏埃及棺椁中绝对不是经典。但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这个普通的木棺告诉观众,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或许这就是该展在世界各地巡展中吸引无数“眼球”的独特魅力——展览不是为了展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或者文明自身的独特性,而是突出其共性以及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事实。
    这些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的100件(组)展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包括序言共分九单元向中国观众展示的是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的人类文明的历程。该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
    A
    “以物叙史”感受别样的世界史
    “大洪水”记录板、丢勒《犀牛》版画、刘易斯棋子、王后竖琴、色彩各异的爪哇皮影、霍克森胡椒瓶、希伯来星盘、柿右卫门瓷象、阿富汗战争挂毯……以文物而非文字的方式叙述历史,让很多观众眼前一亮。
    在“开端”中,记者看到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奥杜威石质砍砸器。250万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类祖先在非洲制作出来,从此与人类建立起联系。奥杜威石质砍砸器就是这些工具之一。鸟形石杵、奥杜威手斧、冰河时代野牛岩画、克洛维斯矛头、埃及化妆品调色板、玉琮……这一时期的展品都与人类的开始有关。
    而随着定居农业形成后,大型城市和国家出现了。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需要加强管理,文字应运而生。在中东地区,文字被印在泥板上,许多得以保留。文字不仅用于记录,很快得到更多创造性应用,在那些泥板上还发现了早期文学作品。
    在“最初的城市”中,用楔形文字载录着世界最古老长篇史诗,制作于公元前700—公元前600年,著名的“大洪水”记录板吸引众多目光。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即今日伊拉克发展起来的早期书写系统被称为楔形文字。这是一种用切断的芦苇秆刻写在泥板上的文字,笔画呈楔子形状。成千上万的楔形文字泥板被保存下来,其中以这一块公元前七世纪的泥板最为著名。1872年当它被翻译出来时曾引起轰动和争议。因为它书写了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内容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故事极为相近,但早了400年左右。
    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一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在这个世界历史的转折时期,此前毫无联系的区域文化被紧密连结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时代开始了。在“邂逅与连结”中,可以看到第一个陈列的就是“环球航行纪念章”,是纪念英国德雷克船长继麦哲伦之后进行的第二次环球航行。这枚纪念章也体现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险是如何把世界各地连结在一起的。
    “大英博物馆精选出100件(组)展品,向世界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而且要涵盖世界所有地区文明,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创举。”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介绍说,该展缘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BBC广播公司合作节目——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历史。广播节目在英国广受好评,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记录,而后出版成书。该书由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参与,历经4 年而成,中文版名为《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在此书基础上,大英博物馆经过对文物进行调整后,推出了同名展览,在世界进行巡展,并已在日本、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家博物馆展出,中国是巡展重要一站。
    “100件文物代表着不同的历史瞬间,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向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他说,大英博物馆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借鉴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精彩藏品,共同探索社会的多样性和历史中的全球化进程。
    B
    解读过去创造未来
    “尽管此次展品中不乏表现人类技术及审美潜质的精美作品,但展览更加突出那些貌不惊人却内涵丰富的物品。”哈特维希·费舍尔指出,一件微小的石质印章使得一个消失的文明重见天日,非洲海岸上被随意丢弃的陶瓷碎片可以展现早期商人横穿印度洋的惊人航程。所有的文物聚集在一起,共同讲述了一部涵盖各大洲、纵横百万年的全球故事。
    他所说的这枚小小的印章就是“印度文明印章”。相邻于“大洪水”记录板的小小印章,发现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化遗址,制作于公元前2500前到前2000年之间,来自古印度文明。印章上雕刻出一只形似母牛的动物,图像之上还刻有一些符号。有关资料显示,鼎盛时期的印度文明可能由于气候变化、洪水和地震的原因衰落了,在人类的记忆中消失了数千年。直到这些印章及其他遗存在19世纪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它们成为发现印度文明的关键证据。
    “通过器物来讲述历史是在探索一种不同于文字中心主义的表述方式。” 该展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也表示,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来理解历史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文明没有文字,因此也就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的可能性。其次,在既存的文字记载中,很多情况下当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相遇,强势文明变成记录者而弱势文明是被记录者,这种单向的表述过程充满了误解与偏见。因此我们需要展示一种不偏向于某种文明的历史,方法就是通过器物而非书写。而文字记载丰富的文明,器物仍有其意义,能为历史提供新的角度,能让在文字中沉默的、被隐藏的部分发声。
    她举例说,如以“贝宁饰板:奥马与欧洲人”为例,许多人熟悉欧洲与非洲西部的这段贸易史,但关于它的大多数记载都来自欧洲人。而通过这些饰板,人们可以认识非洲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在饰板的中央,是巨大的贝宁国王奥巴像,两侧是他的随从,他们上方是两个葡萄牙商人。欧洲人的像比他小了许多,这象征了贝宁国王的势力。而在欧洲人的记载中认为是自己征服了贝宁。
    “我们希望展示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所经历的普遍人性。但也不回避人类所经历的问题,尤其是当不同的文化相互冲撞的时候。”她说,“所以在‘邂逅与连结’单元,有涉及到奴隶交易的‘马尼拉’钱币,也有贝宁饰板。同时我们也尝试探讨更加积极的关系,比如索维面具,它展示了从文化交流中生发出来的不同的好奇心。该面具被当做展示非洲文化的猎奇物件带回英国,但是面具顶上的帽子是非洲人从欧洲人穿衣风格中学来的,它反过来展示了欧洲文化,满足了非洲人对于欧洲的好奇心。这种双向的交流互融十分有趣。”
    她说,这个展览并非只是回顾历史,而是肩负着通过解读过去而创造未来。观众可以从展品中见到自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最早的石制器具到现代的太阳能灯具,每一件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或展现出人类用创造性的天赋克服技术难题,或是人类用工具建立彼此联系。
    C
    8件中国文物展现中国悠久历史及与世界关系
    展品中,与此同时,8件中国展品回国“省亲”,让观众倍感亲切。它们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镈、东汉青瓷六博俑、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以及元代的青花瓷盘和龙首双耳瓶,中国产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则为展示现代文明的代表。
    其中,康侯簋既是珍贵的青铜重器,又是证明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的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而大家熟知的唐朝最著名的文物三彩陶俑也亮相展览。此次展出的三彩文官俑主人是刘庭训,一位唐朝重要官员,在公元728年以72岁高龄去世。他想让决定他来世命运的冥王看到他的成就,托人撰写其生前成就的墓志铭随葬墓中,一同下葬的还有一组陶俑,有镇墓兽、动物及人俑,此次展出的文官俑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负责把墓志铭呈交给冥王的官员。
    元青花瓷盘陈列在“变革与适应”中。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其物品常显出惊人的创造性,许多物品至今仍被视为文化象征。奥斯曼土耳其的伊兹尼克瓷器、中国的元青花及尼日利亚的雕刻都是诠释制作它们的那些社会的标志性产品。
    “我们挑选展品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它们必须让观众可以洞察过去的历史。”贝琳达·克里勒表示,这8件来自中国的展品也是这样。比如唐代的龙首双耳瓶,上面的釉彩和图案都很中国,外形却非常西化,接近希腊罗马的风格。它们可以让观众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100件文物”——2005年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哈特维希·费舍尔解释说,在Ipad和太阳能灯具间最终选择后者,是因为太阳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个产品创新、简单、实用,而且价格低廉,很多人都可以拥有它,获得光明。它还代表了当下人们应对环境恶化的努力,以及对清洁能源的渴望。他说,“这些创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撑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世界与未来紧密相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巡展有一独创惯例——每巡展到一个国家,就会让当地博物馆提供一件展品,编号“101”。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挑选了2001年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WTO)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一组三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该藏品显示了当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努力,以及始终对世界敞开大门,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作出贡献的意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