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刘颋:儿童文学要书写真实的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腾讯文化 刘颋 参加讨论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阅读感受。海栖给我打电话,说张炜老师又出了一部小说,而且是1974年的时候,当时这一句话就吊起了我阅读的胃口。所以拿到这部书的时候,我其实没有第一时间读,因为需要做足一些心理准备。那天晚上当我打开这本书开始读的时候,的确跟我想象的是一样的,最开始的那个历史的味道扑面而来。但是紧接着往下读,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
    我有一句题外话,《狮子崖》其实可以考察的是另外一个课题,就是文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文学它自己的生命力和它自己的规律,与这个时代,与这种意识形态的,对它的这个左右或者影响,它们之间互相搏杀、互相博弈的这个力量,导致了文学的一种走向。
    如果说到这个小说,先说的就是我的一个感受,就是用张炜老师在他的后记最后有一句话,他说:“时代的荒谬,生机勃勃与贫瘠简陋,一切都在这些文字中了。”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机勃勃的贫瘠与富有。应该说,这本书里面,我们看到了,与今天的少年成长小说,这种完全不一样的一种精气神儿。林林和他的小伙伴们是生活的实际参与者,而不是送鸡毛信的边缘人。
    刘绪源说,我们的一些少年小说,在我们的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和大社会中来写的时候,尤其战争题材里面,孩子都是边缘人,最多也就是送鸡毛信的角色。但在张炜老师的这个小说里面,林林和他的小伙伴们恰恰就是,他们拒绝了送鸡毛信的角色,而成为了生活的主人。我觉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样的一种写作路数,对于今天的少年小说写作来说,应该是具有教科书的意义的,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
    这部小说里面有教科书意义的一种写作范式,年轻的张炜认真塑造人物、结构、小说的写作姿态。我一读到这个少年成长小说,我肯定会想到我看到的其他的少年成长小说。这个作品的特点就在于,这个林林的性格形象,和他的小伙伴们是成长的。从他最初到这个地方,和母亲到这个地方的一种不适,一种低调,甚至内心还有一点点的怯懦,然后到他的成长,到他最后成为一个完全十足的有勇气、有担当、有底气的一个少年形象,这个形象是丰满的,是变化的。
    后来张炜老师对这个作品做了一定的修改,但是我依然看到了,他是在认真地塑造人物、认真地结构小说的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文艺报》今年想做一个选题,就是在儿童文学写作里面当代儿童形象和当代少年形象缺失的问题。恰恰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看到了张炜的这个《狮子崖》。所以我当时蹦出的一个感受就是,这部小说真的对于当今的少年小说的写作来说,是具有范本意义的。这样一个作品,我更想向现在的正在写作少年小说或儿童小说的年轻写作者推荐这部作品,让他们来看一看,一个大作家,当他在年轻的时候,他在写作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他是如何认真地来思考人物,如何认真地来结构小说的。这是我想说的一层意义。
    第二层意义,《狮子崖》是具有溯源意义的作品,蕴含了张炜老师的文学基因的密码,现在的张炜的文学作品中一些很丰富的元素在《狮子崖》里面都已经蕴涵,但是这个话题在今天不展开,因为刚才很多老师都已经说到了。
    我想说的第三点,就是张炜对于儿童文学的巨大的贡献。从《半岛哈里哈气》,到《少年与海》,到《寻找鱼王》,到《狮子崖》。这几个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作品里面,都包含“追寻”这样一个对成长的书写主题,而且这个“追寻”,我个人给它定义的是,它是对精神父亲的追寻和超越。
    当下的尤其是儿童文学书写中间,一直缺失的一个重要的版块,就是父亲形象和父亲精神。尤其是少年小说的书写里边,我们的父亲形象和父亲精神,基本上是空白,或者说是缺席。
    在张炜老师的这些作品里面,比如说老场长,比如说被冤枉了的父亲,比如说鱼王,对鱼王的寻找和鱼王这个形象,他甚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意义的象征,对这样的一种形象的定位、寻找和塑造,以及到最后的理解和超越,张炜在他的文本里面给我们确立了一个父亲的形象,确立了一个精神父亲,确立了这样的一个目标。他的小说人物的成长,和他的小说人物的不断地丰满,也就是顺理成章,而且是有逻辑可循,有精神支撑的。
    应该说比如我们看到当下的少年成长小说,我们也能看到叛逆,包括那个残酷青春的书写。但是这个叛逆、这种痛苦,它的对象是模糊的,就是说带给他痛苦、带给他叛逆的这样一个对象,造成他这种应该叫做“失语者”,他的对象是模糊不清的,写作者自己对这个定位也是不清晰的。所以这样的一些少年的成长,他的痛苦和他的残酷青春,在我们看来,多多少少就有一点矫情,甚至你觉得有点做作,或者是可笑。
    但是,比如说在《狮子崖》里面的林林,比如说《寻找鱼王》里面的那个“我”,就是那个小孩,包括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其实是跟他一起在成长的,他们是有非常明确的青春的成长,是在建构中的成长,是在建构寻找和超越中的成长,而不是盲目的与周围的对抗中的成长。
    这应当说是张炜老师对我们当下的少年成长小说书写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确立了一个成长的非常经典的、清晰的这样一个路线。一个作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一定是对生活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的。
    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一,她们的语文考试会出这样的题目,比如说 “六出飞花”,然后让你写这首诗写到的是什么季节, “正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孩子们居然都答不出来,然后括“柳絮飘飞”,这是什么季节,也答不出来。我说,这个不是在生活中你都能看到吗?你什么时候能看到橙子呢?什么时候下雪呢?什么时候柳絮飘飞呢?不知道,不知道。
    我又跟另外的一些妈妈去交流,然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一批孩子普遍地,对于他们正身处其中的生活不感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游戏中的生活、在动画片里面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真切生活的这个时代,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感情。然后我就强迫她,我说你想一想,什么时候柳絮飘飞啊,你再感受一下,那个你打喷嚏的时候。我就一点一点地引导她,然后就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真切生活的这个世界,没有认识,或是感情太淡漠。
    而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把这个责任完全归罪于他们看到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是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里面,对于生活细节,抱有热情的对生活的书写,这样的一个内容、一个部分的缺失,应该说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我非常有感触,张炜《寻找鱼王》里面,怎么去自制酒,怎么去腌咸菜,然后这个大花贝怎么漂移、在海里面怎么走,而且那个大花贝漂移的时候那个具体的细节的描写,让我非常感动的,这是一种对于孩子最负责任的书写。
    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也想向张炜表示谢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