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应该有两种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再造招商局》。前一种可以帮助你深入了解一个深陷困局的巨头企业改造的全过程,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一直在做着这种事无巨细的梳理工作。假如你仔细阅读,肯定能够得到某种启发,至少也能够在阅读改造的历史中对招商局的业务脉络产生一种基本的认识. 或者,你还可以换一种方式阅读它。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抛却更多的对细节的纠缠不清,认真的思考这样几件事:再造招商局获得成功对这家有着辉煌历史的国企意味着什么?它可以给其他的企业——尤其是国企的改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中,类似招商局的国企再造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是因为我与作者们在写作此书时的观点不同所致,《再造招商局》中只在开头的几章中给出了一些基本的脉络和背景资料,而对我的问题着墨不多。 作为清末“洋务运动”唯一遗存至今的血脉,招商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从1872年李鸿章一手创立至今,它已经走过了13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过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也经历过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近代之后,招商局一直以交通部驻港企业的特殊身份被盖上了“红筹”的标签,它属于国企序列,但跟中粮一样,随着整个中国改革进程的深化,这些没有能够垄断市场的国企开始在竞争的市场中寻找出路。 1997年前的无序扩张式经营让招商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幸运的是,招商局的国企身份可以让它获得帮助——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招商局的董事长都是由交通部副部长兼任。从危机时期的紧急注资到之后转型时期的无偿划拨资产,都让招商局站到了一个民企毫无可能占据的优势位置之上。它和其他的类似企业一样有着可以有着犯错的权力,只要它已经大到了不能轻易倒闭的境地。 但招商局自创建后就已经开始与外资洋轮进行运输大战,它已经在身上深深的种下市场化的基因。也许这不是招商局能够成功再造的所有原因,但肯定是其中分量很大的一笔。2001年,随着来自中信内部的“思想行动派”秦晓博士的主政,招商局开始了再一次的转型征程。 招商局迫于形势压力之下不得不进行的转型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障碍,但显然,南粤的气质、市场化的基因以及国企的身份使得这样的转型并不是痛苦万分乃至致命。它之前的领导人袁庚在建设蛇口开发区的同时也积极改变了招商局的面貌,而且不仅如此,它还幸运的拥有了一位有着清晰市场化逻辑,深厚的制度经济学功底的改革实践者秦晓——就在他五十岁知天命那年,他还从英国剑桥拿了一个经济学的博士,他的自控能力与意志坚定可见一斑。而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一开始就找准了方向的再造招商局少走了不少弯路。 我一直希望作者们能够替读者找到招商局能够成功再造的原因,我还希望知道招商局之所以可以建立起如此庞大的产业集团(包括中集、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招商物流,曾经还主导并控股平安很长一段时间)的原因以及它在不断开拓新疆界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但这本书显然志不在此,尽管书中分为纵横两大块,但是本书并没有给我的问题找出答案——这可能跟本书是与招商局亲密合作写作而成的有关(与招商局120周年的纪念活动有关),它没能够跳出一种局内人的思维给出更多的旁观者的观察和思考。 因此,过分沉湎于对细节的铺陈,使得它才可以成为一本不错的管理实践案例,却无法从中得到更多的历史性认识和一般性的收获,对于中国的企业究竟如何经营如何改造的术和势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十分遗憾的。 不管怎么说,招商局的再造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它有了一套吸收现今市场化企业经营模式的固定的规则体系。企业决策的一贯性及不矛盾性都使得企业有了清晰的主业和目标。这使得在减少企业内部彼此之间的矛盾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控制风险,利于企业发展。另外,招商局能够形成一种并不僵化的在一定时间段之内比较清晰的主业,也充分验证了新型国企已经诞生的说法——国企并不是必须在垄断行业中才能长盛不衰,在市场的竞争条件下,第四种企业——类似招商局、中粮这样的新型国企也可以生存下去,而且生存的很好。如何研究它们的实践,如何使得招商局的案例成为一种模式供大型国企再造使用,都已经不再是个案,而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而中国与全球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必须加快,必须产生一系列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符合国家战略的新型国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