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断代为史的传统,清史是研究清朝统治时期的历史。但史学界通常以鸦片战争为界,按社会形态的不同,将清史研究的范围划定在清廷入关至鸦片战争(1644~1840年),属于中国古代史;将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清朝覆亡的历史划入中国近代史,置于清史研究领域之外。这种划分,已成习惯,并得到社会的公认。诚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清朝的统治并未结束。 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清代皇帝传略——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268年》一书,把清朝历史从努尔哈赤起兵到宣统退位,作为一代王朝整体进行研究,使其有始有终,递嬗接续,一脉相承,这在编写史书体例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清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幻。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清朝的12位皇帝,自然是一生的功过各异。他们之中,有开国之君,也有治世之帝。有的天资英武,雄图远略;有的平庸无为,治绩平平;有的空有抱负,最后只落得遗恨终天。就个人的性格作风来说,也因人而殊异,或宽厚仁慈,或刻薄寡恩;或自奉俭约,或穷极奢靡。本书共收传记14篇。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入关后的十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入关时辅助幼帝顺治的摄政王多尔衮及晚清时几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最后两人虽不是皇帝,但具有皇帝的权力。每篇传记独立成篇,各篇前后衔接,描绘出一座成系列的、有内在联系的清朝历代皇帝画廊。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旭麓于1986年春天倡议编写的,作者阵容强大,由众多清史专家组成。本书虽出自众手,但每一篇文章都是史实翔实、情节丰满、着笔谨严、平允公正,对每一位皇帝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以客观的态度、本色的笔墨,分别写出他们的生平事迹、评论他们的功过是非。不以盲目的政治教条做褒贬的尺度,不追求历史演义小说中格调低下的渲染和荒诞不经的恶趣,并联系历史的发展嬗变,从一个皇帝看这一朝代,从12位皇帝的发展嬗变反映清朝的崛起、兴盛及逐渐走向没落、衰亡,同时加深对整个封建社会兴衰史的理解。 《清代皇帝传略——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268年》一书,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 每传独立成篇,各篇前后衔接,全书首尾一贯。 对各代皇帝,在称谓上都直书其名。除努尔哈赤、皇太极兼用谥号“太祖”、“太宗”外,入关后的10个皇帝兼用年号代称。这是因为,如果努尔哈赤、皇太极用年号称之为“天命皇帝”、“天聪皇帝”,一般读者可能感到生疏;而对入关后的10个皇帝,他们的年号远比谥号更为人所熟知。这样处理,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 传主的生平事迹,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出生、成长、继位到死亡。同时将这一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思想文化等方面凡和传主有关的重要史事尽可能编织其中。为避免重大历史事件前后割裂,可以集中地叙述。如果同一事件涉及两代、三代,则与事件直接有关者详写,参与者略写,涉及者点到为止。 传主除了大量的政务活动外,还有他个人的特点,如才能、性格、作风,以及作为血肉之躯的感情和家庭生活,这也是读者想了解的,作者尽可能客观地写进去,但限于史料,尚难尽如人意。 对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如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统),以文章作者的观点为主,其他诸说并存,并适当地注意到一些野史逸闻。 每篇文章末尾列出主要参考书目,既是撰稿人撰写本文的参考书和依据,也是向读者提供进一步了解有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图书线索。为节省篇幅,不列详细注释。 书的末尾,附有《清代皇帝世系表》,详细列出各自的生卒年、庙号、谥号、年号、继位年龄、在位时间、陵寝名称等等,便于读者查找。 所有这些,都是编写清史体例上一次大胆的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