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心理罪》让蔡骏可以休矣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悬疑小说爱好者大抵有以下几个习惯:安静的时候独自阅读(我更倾向于在深夜中,捧一杯白开水);越是惊悚越是不能自拔,甚至沉浸于阅读带来的这种快感,相互交流恐惧感毫不避讳--这无异于换种方式对作者进行赞赏;像夏日围炉吃火锅,必要一鼓作气,捞至锅底空无一物再大呼过瘾,冲凉后仍回味无穷--那湿湿黏黏的汗腻在身上正如我夜半时总是感到身后气氛不大对却无论如何舍不下眼前的盛宴。
    自从在鬼话上看见雷米大叔的《心理罪之画像》便一发不可收拾,深陷其中,白天黑日等待连载更新。论坛上当时等直播的观众们更是等的水深火热。那么作品的魅力从何而来?
    写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我高中时看过的一个作品:《地狱的第十九层》。它的作者至今仍在孜孜不倦地创作,作品硕多,自称"灵感的宠儿",为众多读者追捧。但是看过他的前几部作品之后,倍感沮丧,可能是各个作品之间相互宣传所致,套用一个读者的评语"年轻写手还是多积累一点再出书"。但在这个出书热的年代,当说无可厚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地狱》让我感觉很是疲惫,从地狱的第一层单单重复《荒村》中的故事背景开始,注定这部小说的线索不能抓住恐怖这一基本元素。对于主人公春雨和高玄,作者在极力想让所有人为他们感动的时候忽略了一件事,将恐惧、叙事、感情强硬的放在一起,想有反映,还需要语言的催化。
    反观雷米的作品,很显然它们不是言情,没有必要字字断肠,不会缠绵纠葛,但是借着作者的笔我们看见了语言框出的新的世界。
    进入第二部的《心理罪之教化场》起,雷米大叔笔下的方木形象越来越丰满,可能没人能说出来他到底什么样子,但是,他独自的投篮,他蹙眉时的思考,他对着镜子强迫自己"微笑,方木,笑……",他终于被生活所接受--或者说--他接受了生活之后对朋友的珍视。这样的一个人,就好像是活在我们的周围。
    他有察觉犯罪的天赋。这一句话让所有方木内心中的怀疑、推理变得理所当然。
    因为他的合理,我们觉得他存在。Wasvernu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所以方木面对镜子,我们仿佛看见自己,方木的恐惧造就了我们的恐惧,方木的推理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方木对于过去感情的无法割舍让我们对邓琳玥排斥,方木极度紧绷的神经带着我们抽丝剥茧,直指真相。
    这种感觉没办法在《地狱》中找到,不提作者以女生视角来写是否成功,单人物心理的描写力度远无法让人切身感到恐惧。然而相较于《心理罪之教化场》来讲,提及前文的方式也略显拙劣,不是回忆,不是任何技巧,是叙述--"如果你看过《荒村公寓》这本书,一定会记住那四个曾经去过荒村的大学生,其中幸存下来的那个女生,名字就叫春雨。";"如果你看过小说《荒村公寓》的话,就会知道"进士第"是荒村的一栋大宅院,里面暗藏着许多古老的玄机,也曾经是纠缠春雨的噩梦。"这样的提及,无法让读者置身其中。春雨这个女主人公也只是从作者单薄的描写中提到,她漂亮,我们"看不见"。
    《地狱》的作者的确有很多的灵感,但是他来不及让这些灵感合理化就让他们呈现在纸张之上,逻辑上的说服力稍感欠缺--这么说已经很客气了。
    书评的结尾,仍想说说,好的作品,结尾不一定有悬念,特别是当读者对这本书感到疲惫万分的时候,豁然开朗可独立成卷,也未尝不可。就像,已经恢复平静的湖水下,埋葬着方木的军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