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温暖的灯光:与书店有关的日子(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家独立书店的“作用”
    整整十年前,阿汤哥所代表的大型连锁书店与独立书店代表梅格·芮恩上演了一出好戏(《电子情书》),十年来在书业发生的巨大变迁不知是否惊醒过两位的鸳梦———现实恐怕还要残酷得多。时代变化,购买方式变了,即使大型书店,也必须求新求快地建立网站,必须抓住网络销售这杯羹。刘易斯作为图书业一环上的一分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当不过是在逐渐与其他文化产业一样,沦为某家庞大传媒帝国的一个部门而已。但他和钟芳玲共同写到的独立书店依旧方死方生,并未完全绝迹于市场利润的压力之下。《书店风景》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印象独特的书店形象,有的即使转手关张,总有人接手或新张。刘易斯跳槽到他心目中的“世界级书店普林特斯”之后,他发现这家位于斯坦福大学附近的郊区书店成了“支柱商店”,带动了附近更多商铺的兴旺,使得周围居民融入其中,逛书店买书成为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绝非简单的拉动内需:“围绕普林特斯滋生出的乡村生活是建立在书籍以及书籍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上,而非将书店作为又一购物场所。即使只有短短的三个街区,这个城市的中心就是书店。”(P82)钟芳玲将此类独立书店的意义归结为唤醒社区意识,而每当独立书店有难,亦会有本地有识之士加入抢救行列。两本书都写到了旧金山著名的地标书店———诗人佛林格堤的“城市之光”书店,该书店与店主均获得了该地区文化上的坐标地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更通过售书以及由书店举行的文化活动(如朗诵会、诗歌节)使其影响力辐射全世界。《书店的灯光》和《书店风景》不约而同都写到了在2001年10月28日,为了抗议布什政府借“反恐战争”出台的《爱国者法案》,“城市之光”书店打出了五幅巨型白布条,写着“异议并非反美”标语(《书店风景》就有这张现场照片),再次证明了一家独立书店的“作用”。
    《书店的灯光》曾于2007年12月由台湾网路与书翻译出版,书名抒情但还靠谱,《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除了书名,译本相同,大陆版有少量删节)。这么快出大陆版,策划人功不可没。据说因台版封面(也是原版封面)图片太过昂贵未用(德国画家昆汀·布赫兹的作品),现在的封面出处在钟芳玲的《书店风景》里———正是著名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露天书摊(可参见该书P21、P29)。我相信惠特曼画像下的书名,书名下密密麻麻的书,都能吸引读者,尤其是患了书痴症的读者。然而读《书店的灯光》却远较一本书痴之书更令人感慨:除了刘易斯毫不自矜的笔调,资深的从业经历这些优点,他的故事对书店经营者、读书人、爱书人都不无裨益,那些寄托了我们私人爱好和趣味的地方,是如何体现着一种公共性,它的从业者又是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诚然,不是每个书店老板都能如“城市之光”的佛林格堤那般勇猛精进,不断反讽社会,但刘易斯(包括钟芳玲)对美国独立书店的叙述表达了从业者的喜好,也表达了他们的情怀;证明了这些书店的生命力,更证明了他们对周遭世界产生的影响力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能让读过这两本书的从业者有个参照,亦能让读者重新审视———究竟自己常去的书店对自己对社会意味着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