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纸面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信息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永不拓宽的街道》陈丹燕著 俞晓夫图 东方出版中心 2008年8月
    “要看中国的两千年,请到西安;要看中国的五百年,请到北京;要看中国的一百年,请到上海;要看中国的近十年,请到广东。”这首流行于1980年代的民谣,再形象不过地概括了中国各大名城和地域的历史与文化特点。
    这样的提法,上海作家陈丹燕在新作《永不拓宽的街道》中也采信了。封面勒口的作者介绍说她“关注上海城市变迁,并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创作。二十年来的创作在如何将虚构和非虚构溶冶一炉上多有探索,也对图文书的创作形式多有建树。”“旅行文学”的概念也许未尽科学,但这个总体评价大体是中肯的。
    书名取自文中写武康路的那篇文章的副题——在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的主持下,上海中心城12片和郊区32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被写入了上海市的地方立法,颁布了64条上海市永不拓宽的街道的细目--陈丹燕在书中写了其中的18条。
    陈丹燕的采访揭示了新一代学者型城市规划官员伍江的非凡:其祖父伍子昂是与梁思成、陈植同时代留学美国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自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学成归国后于上海和青岛开设建筑师事务所,孤岛时期做过八年沪江大学建筑系系主任;伍江199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时的博士论文是《上海百年建筑史》;年青时执教于同济大学,为了保护中西合璧的陈宅免于拆毁,伍江凭借一己肉身站在了推土机前面。如今,伍江“从年轻时代为保护一栋老宅挡在推土机前,走到了今天能用自己的学问与权力保护27平方公里的老城区的历史风貌,保护这座东方的通商口岸城市在经济复兴过程中不会面目全非。”
    而上海市徐汇区房地局副局长、上海市人大代表朱志荣是伍江的同道,他1998年领衔提出“关于抓紧立法以保护和利用本市优秀建筑和名人住宅的议案”;1999年,朱向上海市人大提出“关于建立历史风貌保护区议案”;2002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并于次年施行。朱志荣也曾主编过《梧桐树下的老房子》,图文并茂地系统介绍了徐汇区范围内保留下来的老房子。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中,乱世中用来偷情,那落满了细尘的小公寓,也在这里。它从前的名字,叫福开森路”,一个简单的花絮,就轻而易举地让读者对永康路这条1930年代后法租界内花园住宅的代表性路段有了感性认识。2007年,朱志荣去美国迈阿密参加装饰艺术派建筑年会,外国友人“到上海来看老房子”的愿望,促使他回国后产生了向区政府提议整修武康路、开辟一条建筑漫步小道的设想,并制定了详尽的整治规划书。
    这份规划书“仔细到对沿街窗户玻璃的材质与颜色的要求,对遮阳棚的要求,对沿街店招和门牌的式样及颜色的要求”,以致陈丹燕忍不住对伍江夸奖:“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重视实证的中国人做出如此精确细致而且切实可行的规划书。”
    如果仅仅是采访伍江和朱志荣为代表的上海城市规划官员,很容易把《永不拓宽的街道》误认为“上海版”《城记》(王军著,三联书店,200?年?月)和《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著,三联书店,2008年 月)。比起新华社记者王军,陈丹燕更多地显示出一位海派女作家的细腻,《长乐路:红房子西餐馆的晚餐》一文最为典型。
    一户家道中落的王姓人家1989年12月在长乐路上的红房子西餐馆庆祝家中第三代范妮即将去美国,一个如何正确使用西餐礼仪的细节就勾勒出当时的出国热和上海人的“崇洋媚外”:“范尼坐下后,将餐巾在腿上搭好,她记得维尼叔叔卖出一幅小油画给离任的美国领事以后,带她到这里来吃过一次公司大餐……那一次,维尼叔叔教过她这个规矩。在家里,范尼有时用刀叉吃炸猪排,但不用餐巾”,“她偷眼看了一下爷爷,他也将餐巾搭在腿上了”,“简妮只用了一分钟,就从爷爷那里学会了餐巾的放法。范妮最恨妹妹的机灵,那种像上海人一样的机灵。对范妮来说,从小在新疆长大的妹妹与从小在上海长大的自己平起平坐,是不能容忍的,这简直就意味着范妮的失败”,“范妮一向将上海以外的人称为乡下人,就是自己在新疆的亲人(其父母是新疆知青)也不例外,而且更加苛刻,好像他们都欠了她一样。”
    写到南京西路,陈丹燕又对摩登和时尚做了一个区分:“摩登事关一种价值观和姿态,而时尚与其说是一种入时的装束,不如说更是一种产业的名称,比价值观务实得多”,“如果说上个时代是物质主义的,这个时代就是实用主义的。”而《虹桥路:万国公墓墓地》又让我们直面繁华落尽后的苍凉:“在拥挤的万国公墓走一走,在那些奇怪的名字和看上去没有扫墓痕迹的墓地里,那些人的模糊影子,总是像没有燃过的香烟那样,顽固而清晰地渗露着漂洋过海、而后客死他乡的命运的气息,已经那么多年过去了,还不肯消失。”
    在《滇池路:和平饭店》中,陈丹燕又对作为都市符号之一的咖啡做了一番品评。其实,关于咖啡和城市的关系,她的旧作《咖啡苦不苦》阐释得更深入。
    行文至此,我必须承认,我读陈丹燕新书的第一篇其实是《香山路:大窗,王元化先生的人生地图》。这篇文章并没有在更多地了解王元化先生上帮助我,但以瑞金医院的王元化生前病房的大窗户为观察基点,把他晚年生活的场所勾勒在一起非常高妙。■燕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