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曾经让大唐耻辱的“新月”帝国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周小康 副研究员,上海
    “犹如一轮新月在西方迅速崛起”
    当中华文明处于大唐盛世的时候,人类历史上的另一个伟大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如一轮新月在西方迅速崛起。而从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公元632年)到受挫于普瓦提埃(公元732年),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内,靠着“宝剑、可兰经和人头税”,阿拉伯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极盛时的版图,除先知之后的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发时期已经夺得的阿拉伯半岛、波斯,以及埃及和利比亚大部外,西到大西洋沿岸的摩洛哥,东到中亚的河中地区和印度次大陆的旁遮普,北到比利牛斯山和外高加索山,南到撒哈拉大沙漠,领有西西里、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地中海岛屿,还与拜占庭帝国长期争夺近东霸权,并和十字军拉锯了数百年之久。随着塞尔柱突厥人的崛起,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失去了世俗权力,仅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军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宣告了阿拉伯帝国的灭亡。而在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阿拉伯成为了这个新帝国的一部分。
    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过,“求知,哪怕远在中国。”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来往很早,而在唐玄宗天宝10年(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一役中,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败于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至此唐帝国彻底失去了对中亚的控制。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在西方则更为深远,过去我们提得较多的是文化上的影响,阿拉伯帝国创造了中古时代令人眩目的璀璨文明,这令同时期尚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西欧相形见绌;还以阿拉伯文保留了西方大量重要的古代典籍;而阿拉伯人和北非柏柏尔人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建立的大学,甚至成为了西方近代早期大学的样板。实际上,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组织方式,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对萨拉森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原意为“东方人的帝国”)汹涌扩张的某种反应,例如骑士制度就在十字军东征中受到了阿拉伯人的许多影响。在扩张过程中,阿拉伯帝国还奠定了伊斯兰教在北非、中亚和近东的民族基础和地域分布。近代阿拉伯人寻求民族独立和复兴的道路,又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西方帝国主义对中亚和近东的争夺,以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交织在一起。
    作者的学术地位
    显然,如果不全面地了解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帝国的来龙去脉,就无法透彻地理解当今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政治问题和文化现象,甚至在与阿拉伯国家越来越频繁的交往过程中,难免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尽管如此,国内中学及大学教科书对阿拉伯文明重视程度却明显不足,而有关阿拉伯帝国的优秀学术专著也并不多见。相比之下,多卷本的《剑桥插图中世纪史》就把大量篇幅花在了阿拉伯帝国上。这样,国内著名的阿拉伯语教育家、翻译家和伊斯兰宗教学家马坚先生(1906—1978)在逝世前翻译的菲利普·胡里·希提(PhilipKhuriHitti)的《阿拉伯通史》(第十版)就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阿拉伯通史中文读物。该书曾由商务印书馆刊行过,由于印刷量不多市面上早已稀见,现由新世界出版社重新出版。由于相距马坚先生翻译该书差不多有40年之久,中文版序言中的一些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评述已有些不合时宜,因此新版将中文版序言整个删除,这虽然不影响此书的阅读价值,但多少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考虑到读者可能对阿拉伯历史方面的著作与学者不甚了解,这里有必要对希提的生平作一些简要的介绍,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希提的学术地位和《阿拉伯通史》的学术价值。
    实际上,希提1886年出生在贝鲁特东南方的城镇希姆兰(Shimlan),此地当时名义上还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叙利亚省的阿雷(Aley)地区。希姆兰本是统治黎巴嫩近一个半世纪之久(1697—1842)的谢哈卜家族的领地,不过这里的居民基本上都是马龙派基督徒。而希提正是出自当地的马龙派望族———希提家族。希提在艾尔-加尔卜市(Suqal-Gharb)的美国长老派教会学校中接受基础教育,而后入贝鲁特的美国大学接受深造。1908年毕业之后,希提留校执教,教授闪米特语言。1913年,希提获得了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机会,并于191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留在哥大的东方语言学部任教。1920年,希提重返贝鲁特美国大学,担任历史系的教授。1926年2月,他受邀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再掌教鞭,直到1954年退休为止。希提在普林斯顿兼任闪米特语文学教授和东语系主任。退休之后,他接受了哈佛大学为他安排的一个职位,还曾在犹他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暑期班授课。授课之余,希提也经常被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公司财团聘为中东问题的顾问。
    希提的著作颇丰,除了本书之外,其他的知名著作还有:《德鲁兹人民与宗教的起源》(1928)、《叙利亚史》(1957)。另外,我国曾经翻译出版过他的另一部著作,写于1964年的《黎巴嫩简史》。而希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著作除了本书之外,就得算写于1960年的《阿拉伯人》了。希提的兴趣广泛,其研究范围遍及近中东的语言、文学和历史。如今,希提与出身英国(后移居美国)的阿尔伯特·哈比卜·胡拉尼(AlbertHabibHourani)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人了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标准读物。而希提更是美国阿拉伯学的开山之祖,正是他确立了美国阿拉伯研究的学术规范。值得一提的是,希提还是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中丧生的女教师克·麦考利夫(ChristaMcAuliffe)的亲戚,他的侄女正是麦考利夫的母亲。
    过于通俗易懂
    作为一名语言学者,希提对于伊斯兰教创立前的阿拉伯社会有非常精到的介绍和分析。中亚地区是远古人类从非洲向世界各地迁移的第一块跳板,现代人类学研究认为现代人类(即智人)走出东非大约有两条通路,一条是穿越西奈半岛,另一条是穿越曼德海峡。因此阿拉伯民族追根溯源当是非常古老的,这从其语言当中就有所体现,阿语实际上是庞大的中亚、北非和东非闪含语系当中的一支,闪含语系是与印欧语系并列的另一大语言系统。作者凭借语言学研究的功底,还进一步辨识出红海东岸的汉志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南端也门地区在语言上的些微差异。部族作为一种社会构成形式至今仍然在全世界广泛存在,这也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个主要内在特征,伊斯兰教的崛起首先是由部族割裂开的阿拉伯民族重组为一个整体,而这种社会组织化的爆发力在阿拉伯帝国初期的扩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然而,以紧密的血缘关系构成的部族社会的继续存续,加上其他民族不断加入到穆斯林大家庭中,使阿拉伯帝国内在的复杂性又有了新的提升。前者表现为先知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莱氏部族内部,伍麦叶派、阿里派和阿拔斯派直接的冲突,这三派直接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四个最主要的王朝,即伍麦叶王朝(公元661-750年)和后伍麦叶王朝(公元929-1031年)、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法蒂玛王朝(公元909-1171年)。作为一名出身和长期生活在黎巴嫩的学者,希提的《阿拉伯通史》略为偏重发端自叙利亚的伍麦叶王朝,以及伍麦叶后裔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公元929-961年在位)在西班牙建立的后伍麦叶王朝,对阿拔斯王朝波斯化的统治也有一定倾向性的评价,但总体上看全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均衡的。
    马坚先生在旧版译序中对《阿拉伯通史》的评价是:“这部书的史料丰富,脉络清楚,文笔也比较生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非常适合希望了解一些阿拉伯历史的读者,但其优点恰恰又是缺点所在。正像某位评论者所评价的那样,希提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把这部书写得过于通俗易懂,却一定程度上有损于学术性。不过,上述的缺点确实是通史这类著作极难避免的。希提在这部书中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向读者展现了阿拉伯民族的贝都因源头、先知的诞生与伊斯兰教的兴起、穆斯林大征服和伍麦叶、阿拔斯两大帝国的历史。不仅如此,还用简单扼要的笔调介绍了西班牙和西西里的阿拉伯王国。不过,在考据严谨这方面,希提这部著作所得到的评价确实要低于胡拉尼的同类书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