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出路何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 参加讨论


    中南大学为会长单位和秘书处单位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湖南怀化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积极建言献策。
    “平民登陆”:破除精英批评垄断格局
    网络文学时代到来之前,文学批评是草根群体难以登堂入室的学术甸园。网络出现,技术赋权,文学上线,地球村形成,互联网不受限制的广袤空间及新媒体平台开放性、平等性、即时性、互动性、低成本、个性化、便传输、易储存等特点,让网络文学批评的主动权第一次落到了所有具备基本网络操作技能的普通网民手上,一举改写了文学批评传统,颠覆了精英批评的垄断地位。学者程海威认为,在互联网上,每个能打字的人都拥有平等的发表文学评论的权利,传播资本的稀缺性不再成为阻碍普通民众参与文学批评的绊脚石,传统文学批评领域作品发表的编辑把关、层层筛选被成功绕开,文学批评总是一批清一色的老面孔“自说自话”的局面被终结。
    在这里,传统文学批评家的职业性被“解构”了,过去的权威性身份几近崩溃,网民们不再那么信奉经典和大师,文学批评的主体开始走向“多元化”。如一句网络名言所说:在线批评、随时动手,全民参与、自由抒怀,网络时代人人都是“批评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早期的文学网民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加入了“网络文学批评”的阵营,从读完一篇网络文章情不自禁发表只字片语的感受和意见,到聚集在较为专业的网络文学批评网站发表观点性强的长篇评论,挤占着文学批评的空间。
    批评的主体是谁?
    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主体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看来,批评家的身份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特别是那些关注文学发展、回应现实问题的批评家,他们以学院派的身份或职业批评家的眼光看待新兴的网络文学,及时调整思维聚焦,敏锐地面对新媒体中的文学发声,构成学理化批评的最正统一派;另一股力量是面向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它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名士构成。这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作品、写手或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大众文化点评,或者用“新闻鼻”将其纳入某个“议程设置”进行热炒,形成文化关注。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写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以及作为幕后推手的商业型“马甲”、“水军”等等。
    这三类批评主体各有短长又彼此分野,形成网络批评的多维与互补。其中,第一类批评者来自学术研究阵营,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专业学术训练,或是有着较为丰富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成果,从批评的学术含量上看,他们当属网络文学批评的主力军。但由于现有学术体制的束缚和“学院派”思维惯性与表意方式的限制,学院派面对网络文学的发声时,不仅习惯于套用传统的理论批评模式来解读网络文学,且往往理论多于评论,学理建构多于文学批评,而对于具体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的所长所短、好坏优劣关注不多,或不予置评,或感觉迟钝,与实际的网络创作总归隔着一层,其成果免不了会透出“不被学界看好、也不为网络界在意”的尴尬。传媒批评多为媒体人面对网络文学的“事件性”报道或点评式发言,关注的多是新闻性卖点。文学网民的在线式批评最能体现网络批评的特色。在这里,人人都能评论、个个都有专栏,并且趣味优先、猎奇为快、个性至上,评说者可以信口“吐槽”,不注重形式,不讲究方法,不顾及情面,不在意语言表达上的修辞与炼意,即兴式批评、娱乐式批评、感悟式批评、颠覆式批评,乃至冒犯式批评都时有所见。嬉笑怒骂、直言不讳甚或言不及义、褒贬失当的批评,在网络上并不鲜见,这是网民在线互动式批评的局限,但也显示了它的风格、活力与魅力。
    文学批评价值标准遭冲击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如何进行正确而深入的个案分析和宏观评价,是每个从事网络文学研究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今天,传统的或称之为经典的文学批评标准(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二分法标准以及“真善美”的所谓三分法标准)虽然从理论上依然正确,却不能简单地应用于网络文学批评实践。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克敌认为,网络文学之所以称之为“网络文学”,就在于网络的出现赋予了当代文学活动以很多新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网络文学因其“网络”因素而有别于传统的文学。惟其如此,简单地套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必然是面临要么削足适履,要么东施效颦的尴尬。他提出,无论写什么和怎么写,“文学性”是核心;无论运用最低标准还是理想标准,都必须注意“网络”因素对文学活动的复杂影响,注意“网络”因素对传统的“文学四要素”的丰富和拓展,特别是对“读者”。这一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拓展。
    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房伟指出,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着虚假繁荣问题,背后则是批评有效性的缺失和混乱。要重建网络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必须对网络文学批评的范式、语言观、审美接受观、批评与学院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反思,如此才能重新确立网络文学新的批评有效性,才能面对批评失语的挑战,进行有效的应对,并重建文学批评的尊严和权威性。
    欧阳友权指出,网络文学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文化新力量,呈现出“时代现象级”的新气象,也客观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野蛮生长、良莠并存”等问题。研究和探索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既是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所需,亦是理论批评界的责任使然。网络文学研究应当“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关注当代文学场的变化,把握好中国网络文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时”,推动网络文学批评及其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山东师范大学周志雄表示,用传统文学的标准评价网络文学无法说明网络文学的高下优劣,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应从网络创作的实践中来,通过网络在线传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积极效应的作品,兼顾审美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好作品。具体来说,网络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网络文学传承的是大众通俗文化中的艺术手法,这些只有深入到作品之中,深入到网络文学创作现场之中去体悟和总结。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不是凭空而来,应对话当下网络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网络文学发展的规律,它应建基于传统文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应对网络文学具有实践指导性;既要注重评价的有效性和通约性,又要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