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锁与门:财富不平等催生超大鸟笼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锁具史”不仅是一种技术史,而且人们的利用或者说消费锁具,似乎与社会史的关系更为密切。
    王振忠
    
    《锁具史图说》,李文石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314页,28.00元
    我最喜欢阅读各类专门史著作,尤其是那些比较冷门的专史。因为术业有专攻,经过方家的系统梳理,可以弥补本人的闻见不及乃至知识的盲点。去年,看到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锁具史图说》,很快便买了一本,“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锁匙开合之间,让人颇多联想。
    该书的作者是位科技工作者,他对锁具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层面着手,书中涉及锁具概念、锁具发现、锁具原理,以及各种类型的锁具——从早期的绳结锁、木锁到金属锁,再到现当代的电子锁,一一细细道来,通俗易懂,可作科普著作来读。据该书前言和后记可知,作者硕士阶段攻读的是无线电电子学,博士在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中心,其间曾到复旦大学进修。从专业角度视之,作者尤其专长于电子锁,1994年他就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过《电子锁设计与制作》一书,因此,在《锁具史图说》一书中,电子锁的内容便占了将近一半。
    不过,既然是“锁具史”,就必然要涉及传统时代的各类锁具,而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作者主要是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论述。从中可见,作者不是历史学者,征引文献似非其人所擅长。而且,该书引用的史料基本上没有注明出处,有不少可能并非出自一手。因此,将之视作史话来看,可能比严格意义上的“锁具史”更为贴切。不过,他从一个技术专家的角度为读者通俗地解读了锁具结构的演变,明暸这一点,该书的看头及其价值大概便不言而喻了。由此,我也联想到,“锁具史”不仅是一种技术史,而且人们的利用或者说消费锁具,似乎与社会史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传统中国,农民习惯性地在碗上凿字,在农具上具名,显然是怕被旁人偷走,但在通常情况下,毕竟是乡里乡亲,民风淳朴的地方,人们常常只是将大门虚掩,便安心地下田干活。不过,当商业日益发展,贫富悬殊渐渐出现,先前田园的宁静从而被打破。于是,人们便开始在锁具上大做文章,锁具的形式也愈趋复杂。远的不说,仅以晚近的明清时代为例。康熙《休宁县志》叙及徽州当地的物产时,对于铜锁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初制颇费工本,故精好,值重。其后售弥广,制弥杂……锁亦炼铜,俱苟且媒利,骎堕恶道,非故式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铜锁开始时用纯铜制作,当然极费工本,做得也很精致,价格更是不菲。但到后来,由于锁具之销售范围越来越广,锁具的制作便愈益庞杂,用料以炼铜代替,制作也不再那么认真——这是从制作的角度来状摹锁具的变化。其实,倘若我们换个角度,从锁具的消费情形来看,那么,早先用料好、制作精、价格高的铜锁,消费的对象可能仅限于一些较为富裕的人群,因为当时的社会治安及社会风气尚好,一般人还不需要通过锁具加强日常防范。但随着社会治安的变化,民情风俗之递嬗,普通民众也开始需要购买锁具自保身家,于是,锁具的消费群体大为扩大,从此,大批粗滥的锁具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当然,在鱼龙混杂的锁具市场上,还是有一些相对比较知名的品牌。对此,稍后乾隆时代的《徽城竹枝词》就这样描写:
    路口金针原适用,
    中州琢锁更驰名。
    半沙竹器坤沙鼓,
    团扇风摇新馆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