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忆周恩来重视文艺力量力挫反共高潮(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科学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周总理晚年的外交工作
    每当时间来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作者的笔调就低沉下来。周总理在“文革”中的处境岌岌可危,“四人帮”大肆批林、批孔,影射周恩来。但周恩来始终以顾全大局、适度坚持的原则与之周旋,并想方设法保护了很多同志。外交系统一些人在“四人帮”的授意下,企图批倒部长陈毅、夺取外交大权,外交部的工作几近瘫痪。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严厉批评造反派的批斗、夺权行为,称“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搞法,那就从我胸前踏过去吧”;造反派严重破坏外交工作的恶劣行径——火烧英国代办处和“四十八小时事件”,造了成极坏的国际影响,最后也是在周总理的领导之下才得以妥善解决、平息的。
    当时,周总理的外交接待工作很忙: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又公开来访,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1973年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这几次他国首脑的访华都发表了联合公报,签订了各种双边合作协议。可以说,这些首脑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些访问也都是成功的。尼克松来华访问时,为了不间断和美国的联系,曾要求在机场附近建立地面卫星站,但这涉及到我国主权问题。周恩来在两难中提出一个建设性解决方案:买下美方设备,由我们主持只需美方提供技术。后来由于设备过于昂贵,我国也没有自己的卫星需要地面站,于是改为以租用,也就是租期内其主权和运作都属于我国。后来周总理又指示张颖等人将地面站租给各国媒体,回收部分投资,同时也让一批科技工作者借这次合作的机会学到了先进的技术。最后我国以100万~200万美元的投入达到了目的,访华团离开时,双方都感到满意,科技工作者之间还建立了友谊。
    除了各国政要,周恩来还在百忙中接待了英国著名记者格林先生、美国作家韩丁一家、英国女作家韩素音等友人。父亲有中国血统的韩素音女士曾多次写过有关中国的书,反响很大。1971年,韩素音带着其新作访华,那是一本准确反映“文革”实情的作品,但书中用较大篇幅写了林彪。当时恰值“九一三”事件不久,周总理考虑到韩素音是被认为最了解中国的作家,如果作品这样面世于其声誉不利,于是破例指示张颖将事件的基本情况告诉了她。因此,韩素音大概也是首位了解该事件情况的外国人。后来韩素音回忆周恩来时说:“时至今日,想起他,想起当时我们会面的情景,我就感到无限哀伤,无比凄凉。听到他逝世的噩耗时,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甚至超过了我父亲去世时我难过的心情。”
    一本特殊的回忆录
    由于张颖的革命历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得到周总理的直接领导,周总理对她的影响之大在书中可见一斑。在国统区,周恩来足智多谋,从容应对国民党白色恐怖。在军、警、特包围控制下开展的抗日救国工作,既收到实际成果,又妥善地保护了同志和一切爱国人士的安全,在发展救亡文艺大军及各方面进步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对于进步人士,他的平易近人、以诚相待,从政治思想上帮助、在工作中支持,他是可以信任的好朋友;对于他领导的同志,在工作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上关怀备至,让同志们感到亲切、安全、愉快。这一切,张颖从十几岁就看在眼里,至今记在心中。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使她悲痛欲绝的感受,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永远难以抹去的。这种感情的积淀涌现在她笔下,足以感动读者。
    也许有人感到书中有些内容彼此重复,看起来有些累赘,但是从各自独立成篇、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角度来看,这也在所难免。虽然如此,与其他写周恩来事迹的书籍比较,感觉还是新鲜的。
    这本书突出的特点在于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讲述周恩来一段段鲜活的革命经历;不是公式化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依形势发展铺开,使事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是纯客观地描写人物和事件,而是抛撒深藏于肺腑中的革命情怀,感人至深。
    从张颖出版过的《外交风云亲历记》等几部作品来看,《走在西花厅的小路上》秉承了她写作的一贯风格。也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革命大家庭中生活、工作,直到耄耋之年的回忆录,也是她在革命前辈们的呵护、教育下学会为人处世的历程。书中内容丰富、生动翔实,充满革命激情、亲情,富有感染力。阅读过程中,不免感同身受,颇有手不释卷之感。今年《外交风云亲历记》又增订再版,张颖的另一部作品《文坛风云亲历记》已经付梓,在耄耋之年尚有如此旺盛的创作精力,着实令人钦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