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挫反共高潮,重视文艺力量 书中的很多文字写的是周恩来在国统区的工作。1938年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面临日寇的疯狂侵略,前线荷枪实弹的战斗十分激烈,而后方白色恐怖中的斗争也十分凶险。当时虽说是国共合作时期,但汪精卫一伙已经投降日本,蒋介石政府也和日、汪勾结,名曰抗日,实则反共,企图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子弟兵。当时周恩来是我党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首席代表,还领导着南方局、第18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和国统区我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工作十分繁重。在国民党军警特务的重重包围和控制下,在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中,周恩来力挽狂澜,以大无畏的精神机智从容,坚定不移地进行着独立自主的斗争。这期间,张颖和她的同志们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揭发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加入抗日救国的行列,与当时国统区的政党派别、文化界、工商界、教育界以及青年、妇女等各界人士开展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孤立了国民党顽固派。 周恩来对国统区的文化艺术统一战线工作很重视,把文化艺术看成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即使在最繁忙的工作中、最紧张的斗争中他也不忽视对文艺界的领导与关怀。重庆文艺界人士大多有抗日救国的思想,因此团结他们的关键是令他们了解我党的方针以及宣传八路军和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周恩来特别强调,要在文艺界广交朋友。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平易近人、以诚待人,凡与他接触过的人心中有疑问就向他倾诉,很多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与他从相识、相知,最后成为挚友。比如郭沫若、夏衍,电影界、话剧界的名导演、名演员很多都是他的好朋友,经常与他探讨利用文化宣传促进抗日救国斗争的问题。 利用国民党的渠道开展抗日活动 灵活充分地利用一切条件,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必需的气质。1936年西安事变,周恩来肩负党中央的使命,促成国共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抗战初期,蒋介石任命周恩来为陆军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考虑到,虽然这个职位没有实权,但却可以利用其招牌做实事。政治部三厅主管文化宣传,是宣传抗战的重要阵地,当时需要一位“既受各方尊重,有号召力,又具才能的人才能胜任”,为此,周恩来想到了大革命时期的战友郭沫若。郭沫若应周恩来之邀担任了三厅厅长,并先后把聚集在武汉的文化英杰请到三厅来。随后,文艺界各方面的民主人士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话剧界、电影界、音乐界、新闻界知名人士都行动起来,尤其是戏剧界,先后建立起几个专业机构:应云卫、陈白尘等筹办了民间职业话剧团中华剧艺社,夏衍、司徒慧敏、金山等建立了中国艺术剧社……当时还有国民党属下的中国万岁剧团、青年艺术剧社、“中电”剧团也能为我所用,这些团体的工作人员中,也都有爱国人士和我地下党员。 当时,许多借古喻今的历史题材剧作先后上演,郭沫若两年间创作出《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历史剧,此外还有曹禺的《蜕变》、《北京人》,夏衍的《愁城记》等,这些剧作都有名导演、名演员参与创作。1942年戏剧演出十分兴旺,仅中华剧艺社就在成立以来演出了14个新戏。这两年间(重庆的雾季从10月到次年5月),在重庆上演的剧作竟有几十部,拉开了“雾季公演”的序幕。 这些演出很受观众的欢迎,是启发、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日救国的有力工具。国民党对这些活动曾多次设法找借口刁难、查禁,周恩来与文艺界的朋友们一起与国民党当局周旋、应对;也曾几度在白色恐怖中有计划地将进步人士转移出国统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