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部坐标不明的观念史——《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举两个例子。如《鼻奈耶》卷三记:“时有诸妇女白比丘言:‘诸严贤等,渡我等(过江)。’诸比丘答:‘诸姊当知,世尊不许得渡女人。’”同书同卷还记着:“时尊者阿难行路,中道焦渴,彼中道有旃荼罗女名钵吉蹄,于井汲水。时阿难诣井乞水语:‘大妹,我今须水,施我少水。’”但是,换了我们中国,和尚姑娘之间这样“哥”呀、“妹”呀地乱叫,就不免会招人多看几眼了。据说佛将入灭时,对侍者阿难说:“自今日始,听诸比丘,捨小小戒。”(《长阿含经·游行经》)“小小戒”也叫“微细戒”。但是,什么应该算是“小小戒”,佛灭后一直没有定论。根据近代学者研究,至少以上所举诸例,应该全是属于“小小戒”的范围。这些戒在原则上都是可以捨的,在实施上可以按照不同情况做出一定调整。据《五分律》,佛曾说:“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静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余方”自也包括中国社会在内。凡是中国社会认为不合适的,就算是佛所制,都不应该实行,而于中国社会适于实行的,就算不是佛制,也一定要实行。这是一种极其开明而通达的见解,也是研究“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这个观念史课题的指导原则之一。
    “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由于涉及中印两类学问,以及社会历史多种学科,研究起来自然会困难重重。别说作者一人一书了,就是集整整一代中外学者之力合作研究,恐怕也难得圆满的解决。不过,作者看书甚多,故能引用不少新旧材料,提示无数文献书目。读者若能以批评的眼光读之,不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至少可以增长若干《金枝》、《发须爪》或《扶乩迷信底研究》一类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知识。
    
    

佛教建筑戒幢
    延伸阅读
    ●《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著,《法鼓全集》第一辑第三册,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二版
    ●《菩萨戒指要》圣严法师著,同上第一辑第六册,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二版
    ●《律制生活》圣严法师著,同上第五辑第五册,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二版
    ●《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册[日]中村元(等)著,余万居译,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5月1日第一版
    ●Buddhist Monastic Discipline:The Sankrit Peatimoksha Sutra of the Mahasamghikas and Mulasarv-astvadins
    Charles S.Prebish,University Park and Londo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