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王一川.我性的还是他性的“中国”——张艺谋影片的原始情调阐释[C]//丁亚平,仲呈祥.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第2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323. [2]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沙莲香.中国民族性——民族性三十年变迁: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 [5]余虹.我与中国[N].南方周末,2007 10 25. [6]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史密斯.民族认同[M].王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78. [9]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译.申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9. [10]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庆福,张红玲.纪录片国际传播中“他者叙事”的跨学科思考[J].符号与传媒,2020(1). [12]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