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魏齐之际文士交游新论(4)

http://www.newdu.com 2020-06-10 《文学遗产:中文版》2 庄芸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李延寿《北史》卷四三《李谐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册,第1604页。
    ②文学史上传统的“邺下风流”,常用以指称邺城的文学活动,最著名者有二:一说源自诗歌系统,以之指称曹魏邺城的文学活动,此说以卢思道的诗“邺下盛风流”(《河曲游》)为最早,以元好问的诗“邺下风流在晋多”(《论诗三十首·其一》)最为人熟知。另一说源自史书系统,以之指称东魏、北齐的文学活动,语出《北史》,《资治通鉴》承之。文学史一般采用诗歌系统的说法,以“邺下风流”指称曹魏时代的文学活动。本文借用这一称谓,然与之稍有不同,特指东魏、北齐时邺城的文人及其文学活动。
    ③李百药《北齐书》卷四二《卢昌衡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册,第557页。
    ④据上下文可知,“于时”正是指东魏天平年间(534-537)。
    ⑤实际上,“为首”六人只有李谐、卢元明、王元景三人曾使梁,所谓“〔李〕谐等五人继踵”并不准确。然而在史书的叙述中,当时舆论将邺下风流视作使臣的最佳人选,却是毫无疑问的。
    ⑥魏收《魏书》卷四七《卢元明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册,第1061页。
    ⑦陈爽先生指出,“北朝后期,‘崔卢’的概念已成为北方最高门同义语”,而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社会声望逊于前者,“因而有‘博崔赵李’之贬称”(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5、93页)。
    ⑧陈爽先生指出:“崔、卢、郑、王得以成为‘四姓’不仅仅由于他们显赫的‘魏晋旧籍’,更是缘于他们与权臣李冲的特殊关系及其与帝室的联姻。”(《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第198页)
    ⑨廖基添《再论世家大族与北魏政治——以“四姓”集团为中心的考察》,《中华文史论丛》2017年第4期。
    ⑩魏徵《隋书》卷五七《卢思道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册,第1397页。
    (11)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30页。
    (12)北齐大宁元年(561),崔瞻使陈,“雍容可观,辞韵温雅,南人大相钦服”,“陈舍人刘师知见而心醉,乃言:‘常侍,前朝通好之日何意不来?今日谁相对扬者!’”(《北史》卷二四《崔瞻传》,第3册,第876页)李蔚使陈,“江南以其父曾经将命,甚重焉”(《北史》卷四三《李蔚传》,第5册,第1606页)。
    (13)《魏书》卷二二《京兆王愉传》称“愉好文章,颇著诗赋”,“时引才人宋世景、李神儁、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共申宴喜”(第2册,第590页)。又《魏书》卷一九下《中山王熙传》云“熙之镇邺也,知友才学之士袁翻、李琰〔之〕、李神儁、王诵兄弟、裴敬宪等咸饯于河梁,赋诗告别”(第2册,第504页)。
    (14)《李挺墓志》,参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52页。
    (15)《北史》卷一○○《李神儁传》:“荥阳郑伯猷常云:‘从舅为人物宗主。’”(第10册,第3329页)案,郑伯猷之母为陇西李宝之孙、李承之女,李神儁父李佐为李承之弟。
    (16)李神儁卒年,据《李挺墓志》为兴和三年,《魏书》卷三九《李神儁传》则为兴和二年,今从墓志。
    (17)弘农杨愔、北海王元景留待下文详论。限于篇幅,另外几个人物及其家族情况未能展开,可参看相关史传。
    (18)《北史》卷八三《文苑传序》亦称:“及明皇御历,文雅大盛。”(第9册,第2779页)
    (19)据《魏书》卷九《孝明帝纪》,汝南王悦为太尉,时在正光元年十月至正光二年十二月(第1册,第231、235页)。
    (20)窪添慶文《北魏後期の門閥制-起家官と姓族分定》,《中国中古史研究》第六卷,中西书局即出。
    (21)弘农杨播“一门贵满朝廷”,其子杨侃袭爵华阴伯之后,起家官也不过是太尉府骑兵参军(《魏书》卷五八《杨侃传》,第4册,第1281页)。
    (22)陈爽《河阴之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四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09-344页。
    (23)陈爽《河阴之变考论》有论,足资参考。
    (24)以上所论,皆据柴芃《<魏书>“秽史”问题新证》,《中华文史论丛》2017年第4期。
    (25)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三《城南》“景明寺”条记邢劭“永熙末年,以母老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33页)。
    (26)荥阳郑氏与陇西李氏关系极为紧密,可视为政治同盟,孝庄帝的坚定拥护者亦多见荥阳郑氏人物,郑先护即其中之一。
    (27)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1、263页。
    (2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六○“梁武帝太清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968页。
    (29)曹道衡《关于杨衒之和<洛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6页。
    (30)《洛阳伽蓝记校注》卷四《城西》“宣忠寺”,第191、192页。此一观点,上引柴芃《<魏书>“秽史”问题新证》一文已有论述。
    (31)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七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283页。
    (32)刘知幾著,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33)高澄入辅朝政的时间,参见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高澄历官年份”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05-406页。
    (34)据罗新先生《崔宾媛及其家人》(待刊稿)一文考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