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春天的约会》 朱永新 著 2017年3月3日,朱永新委员接受两会小记者采访。 两会即将召开,这是盛大的舞台,奏响着和谐的共鸣。为什么说全国两会是中国人的“政治春节”?两会讨论哪些事儿?政协委员如何议论国事、资政建言?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以及会上的讨论如何产生作用?这些问题,在日前出版的《春天的约会: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两会手记》一书中,可以找到生动的描述。全书约39万字,以年代为主线,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了2013—2017年两会期间,作者参与两会的情况和感悟。作者以民主党派成员的视角,从实践层面反映民主党派成员在两会中参政议政的实践历程。人民政协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讲述10余年来记录“春天的约会”的故事和思考。 从一滴小小的水珠中认识两会 文化周刊:《春天的约会》是您在十二届全国政协期间每年记录的两会手记,此前,您已经出版了《我在政协这五年》《我在人大这五年》《共识凝聚力量》等著作,与其相比,《春天的约会》有什么特点?出版的背景是怎样的? 朱永新:我从2003年开始履职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又回到政协,一直到现在。在这10多年的历程中,我记录下了参政议政的感受、体会和经验。2008年出版的《我在政协这五年》,以及2013年的《我在人大这五年》,有每年会议的提案、议案、发言、视察、调研的情况和思考,还有与媒体和网友交流的实录摘要等。 在此基础上,我逐渐觉得,有必要把两会的记录单独整理出来并系统性出版。在《春天的约会》里,我记录了2013—2017年五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次全会的一个侧面。每年从大会前夕到闭幕,每天一篇手记,政协委员的培训、小组讨论、大会发言、提案提交等内容都在其中。每年3月的两会,都是一场盛大的“春天的约会”,也是中国人的“政治春节”,万众瞩目。对两会的记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媒体的报道等。政协委员日记也是其中一种方式,它从民间个人的立场来看两会,是对史料的有益补充。而从文本的代表性以及出版样式来说,此前都还没有类似的作品。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两会既是播撒种子,也是进行第一次耕耘。用朴素真实的文字记录春天、记录过程、记录行动。如同一滴小小的水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通过这本小书,大家也可以了解中国人是怎样开两会的,中国民主党派是如何参与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运行的,仿佛是跟着我看两会。同时,5年的持续记录相对具有完整性和持续性,可以为读者提供全景式、多角度的视野。 文化周刊:您的两会手记每篇篇幅很长,内容丰富,既有大事小情的记录,也有个人的深入思考。您从何时开始写两会手记的?它们是如何“出炉”的? 朱永新:记日记是我多年的习惯,当然,两会手记跟平时的日记相比很不一样,内容丰富得多。从2003年履职全国政协委员,我就开始写两会手记,把两会前后和参加两会的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天长日久,也是一笔颇为可观的财富。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像书中的手记这么细致和深入。2008年,在5年履职结束后,我在整理和总结时,意识到日记很重要,它具有传播的功能,并且作为文献今后也有史料价值。而按这个要求回过头来看,之前的两会手记还有不足。这之后,我便有意识地、更为自觉地写两会手记了。具体过程首先是在两会日程中随手记,比如小组讨论,我自己会记录一些要点,结束后再把小组讨论的记录要来看,更为全面;其次,每天中午休息时把当天上午的内容简单总结一下;撰写手记最主要是在晚上,选好角度,一般来说写四五千字,有时第二天一大早再继续整理修改一下。这些手记以“春天的约会”为主题,每天在我的博客上与朋友们分享。我之所以坚持记录,不仅是因为我保持了多年的记日记习惯,也是为了留住这些难忘的日子。因为,我知道,这不只是一个人的两会,更是一个时代的两会。沉淀下的,不仅是个人的政治生活记录,也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的永恒的记录。从出版的意义来说,它们能够让读者更好地去读懂两会。我也很希望这本书能够被翻译成外文出版,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亮丽风景。 锻炼见微知著的慧眼,了解人民所需、民生所系 文化周刊:手记是否也是您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一种方式? 朱永新:我一直认为认真写才能认真做,要想写得精彩必须做得精彩。政协委员是荣誉、信任,更是使命、责任。2013年两会期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你不称职,意味着67万人缺席》,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两会不仅是代表、委员的两会,事实上更是全国人民的两会。积极参与会议,认真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委员的责任。为此,我们需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胜任自己的角色。 《春天的约会》出版后,我的一个朋友读后特意发来信息,“既是春天的约会,也是春天的礼物,更是春天的收获!让神秘的两会不再神秘,让两会走进民众,让民众走进两会!”这让我很受鼓舞。很长一段时间,政协多少蒙有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政协委员中各行各业专家较多,忙于专业就难免疏于和外界接触,平时看不见,两会露露面。甚至还有一些段子形容政协是“拍拍手”的“联谊机构”而已,很多人觉得政协离自己很远。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广泛联系群众、团结各界人士的重要平台,而政协委员履职则要以天下为己任,为民生而呐喊,让人民清晰地感觉到,两会、政协、政协委员,其实很近,就在你我身边。 两会是人民之会、民生之会。生活永远大于理论,更不用说这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不停地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时,丰富而繁杂的信息,让人无从把握。要想真正了解人民所需、民生所系,需要锻炼出见微知著的慧眼。所以,这样记录两会中的感受,记录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就是一种锻炼。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生活学习,以行动铭记。 文化周刊:如您所说,书中5年持续的记录可以全景式认识两会,那么从中能否看到两会,乃至国家的变化发展?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朱永新:年年岁岁来相会,岁岁年年会不同。每年参加两会,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发生的变化,点点滴滴都化作文字汇聚在这本书中。比如会风,委员们参政议政热情越来越高,小组讨论座无虚席,经常“抢话筒”发言,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和深入。比如提案,开始的时候觉得撰写一件好提案很容易,只需要真诚、用心就行,没想到时间越长,越觉得撰写一件好提案并不容易,收集、整合、提炼信息已经不那么容易了,还需要专业知识和开阔的视野,需要提出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年两会结束以后,就开始为下一年的提案做准备。 从我的感受来说,政协委员在两会提案、建言,实实在在对国家发展发挥着作用。比如全民阅读,这些年,我与其他很多政协委员一道,持续为阅读鼓与呼,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设立国家阅读节、制定全民阅读规划……在这样一个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国家整体阅读状况没有下滑,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跟政协委员们的呼吁有很大关系。通过两会的平台发出声音,有力促进全社会形成对阅读的共识。 阅读与写作是生活的常态 文化周刊:在日记中可以看到,您每天5点左右就起床,进行阅读写作,晚上也是如此到11点才休息。如何持之以恒地坚持阅读和写作? 朱永新:对我来说,每年的“两会时间”差不多是以“分”来计量的。虽然委员的工作都很忙,两会期间各种采访、活动也很多,但是,重要的事情总是能挤出时间。我的体会是尽可能用80%的时间做20%最重要的事情。阅读与写作是我生活的常态,就像吃饭一样有精神的饥饿感。我曾在文章中写道: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读书的人,一种是写作的人。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欣赏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最美丽的精神风景。写作的人自然更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仅可以欣赏美,还可以创造美。2002年我给老师们开过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我对他们说,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就来投保,保约是每天用心记录生活,记录与孩子们的故事,10年后带着3650篇日记来找我,不成功我赔偿。就像前面讲到要想写得精彩必须做得精彩,对于政协委员来说,更需要以身作则。 文化周刊: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指出,开展委员读书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政协委员增强履职本领、提高建言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更好凝聚共识的有效途径。对于阅读和写作,请您分享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朱永新: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写作便是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这是自我反思与成长的过程。学习更多是通过阅读来进行的,而思考更多是通过写作来进行的,深入思考通常更是从写作开始。政协委员应该当读书的模范,勤于学习和思考。通过读书学习来提高能力、凝聚共识,是做好新形势下履职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