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就空间而言,人有对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基本维度的感知,这表明空间具有三维。就时间而论,人有过去、此刻与未来的感知,而这三种时间处于一条线上,这表明时间是一维的。如果说时间可以通过空间来获得语言表达,或者说“时间就是空间”的话,那么,语言表达中的时间究竟是一维的呢还是多维的?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主要以英语和汉语中时间的空间语言表达方式为思考对象,试图探讨两种语言中关于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是否存在维度上的差异。如果存在维度上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会给语言范畴和认知范畴二者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从时间与空间二者的概念性质及表现形式出发,针对汉语关于时间的维度表达而进行分类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具有二维性,而汉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却具有三维性。这一发现说明“认知决定论”会受到“认知相对论”的挑战,因为语言范畴虽然要受认知范畴的支配,但并不完全由认知范畴决定。英语和汉语二者在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上的差异关系着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关 键 词:时间概念;空间语言;语言范畴;认知范畴;认知决定论 作者简介:杜世洪,男,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语言哲学与语言认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汉语命题句的语义结构及其语境敏感性研究”(20500713)的阶段性成果。 时间和空间是普通人都有的概念。然而,关于二者各自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关系却超越了普通人的认识与理解。毕竟,时间和空间这个话题让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都颇费思量。虽然这个话题引发了争论并获得了一些共识,但是作为概念本身而言,时间和空间这二者在人们的认知上仍然存在着值得深究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时间如何在空间里获得语言表达。 时间在空间里何以获得语言表达?这正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维系着关于语言与认知的深层问题,即关于认知范畴与语言范畴二者关系的问题。就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而言,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观点:认知决定论和认知相对论。前者认为认知范畴决定语言范畴,而后者认为语言范畴受认知范畴的影响,但语言范畴并不完全由认知范畴所决定。 基于对认知决定论和认知相对论的思考,我们以英汉两种语言里关于时间概念的空间语言表达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一个主要问题和两个相关问题。主要问题是:单维时间概念是如何通过多维空间语言而获得表达的?两个相关问题是:第一,时间的空间语言表达在英汉两种语言里有无差异?第二,这种差异会给认知决定论和认知相对论带来什么样的思考? 1.关于时间和空间二者的哲学认识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离不开对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讨论,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们的观点反映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这三大哲学形态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总体认识。因此,有必要对他们的核心观点做一简略回顾及思考。 1.1 时间具有序列性 在本体论层面上,奥古斯丁(Augustine)(1991:230)在其《忏悔录》中直接问道:“时间是什么?谁能对此做简易说明?谁能在思想中理解清楚而说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来?”①奥古斯丁以本体论方式发问“时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学理上难以用本体论的方式来回答。奥古斯丁(Augustine)(1991:230-23.1)也承认:“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性质,但是当别人问及我时,我却无法解释。不过,我自己很确信地知道,如果无物飞逝而去,就没有过去时间;如果无物要来,就没有将来时间;如果无物存在,就没有现在时间。” 奥古斯丁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不仅道出了时间的序列性质,而且还把时间分成三部分:过去、现在与未来。另外,奥古斯丁把“无物”(nothing)同逝去、存在和要来等联系起来,在方法论上没有孤立地谈论时间,但是,奥古斯丁终究没有明确地把时间同空间联系起来讨论。 1.2 时间具有绵延性 时间这一概念无法孤立地谈论,亚里士多德早就持这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1999:256)在其《形而上学》中说:“若时间不存在,也就没有先后。运动和时间一样,都是连续的,时间或者同于运动,或者是运动的一种规定。” 在本体论上,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当成原初的存在,不过,在认识论的方法上,亚里士多德把运动这一概念同时间结合起来,认为时间是连续的,是运动的一种规定。这一观点预设了空间的存在,因为运动不仅需要时间,而且也需要空间。 1.3 时间和空间具有先天直觉性 康德(Kant)(1999:80)从认识论出发,明确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知识的两大源泉”。康德(1999:80)说:“时间和空间一起是一切可感直觉(sensible intuition)的纯粹形式,是先天的直觉。” 在康德看来,既然是先天的直觉,时间和空间就不从经验中来。但是,时间并不为自身存在而存在,时间是人们内在感官(inner sense)的形式,而空间则是外在感官(outer sense)一切表象的形式。这样一来,时间和空间二者一起是人们赖以经验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必然方式,不过,在性质上时间和空间二者一道都是超验的。 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先天超验观,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归在了人的主观性范围内,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先天的直觉形式。尽管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显得抽象,但是在康德看来,既然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对世界进行经验的方式,那么人类认知的各种范畴就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加以语言表述。 1.4 时间是空间中的语法考察对象 既然时间和空间可以在语言里得到表述,那么从语言论层面看,维特根斯坦关于时间的观点就不再像康德那么抽象。维特根斯坦在其《蓝皮书》里对奥古斯丁的问题“什么是时间”做了剖析。维特根斯坦认为,追问一个词的意义,就要追问衡量或者解释这个词的方法,就像追问什么是长度,我们就要知道我们是如何衡量长度的(维特根斯坦,2003:3)。维特根斯坦说“什么是时间”这个问题,骤然看起来是一个关于定义的问题,其实,我们通过定义又能获得什么呢?为什么人们只会因为缺少“时间”的定义而感到困惑呢?一个词的定义往往澄清一个词的语法(grammar)。其实,正是“时间”一词的语法使我们感到困惑(维特根斯坦,2003:35)。 维特根斯坦把“什么是时间”这一问题归结为哲学的语法问题,这样一来,对时间概念的考察就成了对时间这词做语法考察了。维特根斯坦(2003:36)说:“怎么可能测量时间?人们不能测量过去,因为过去已经消逝。人们不能测量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到来。人们也不能测量现在,因为现在没有广延。”维特根斯坦这话从否定方面给出了时间的性质。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如果时间具有广延性,时间就可以测量。广延是物体在空间中体现出来的属性。如果认定时间具有广延性,这就明确地把时间的语法考察同空间联系在一起了,即对时间的追问就是在空间中对时间一词做语法考察。时间就是空间中语法考察的对象。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可以在维特根斯坦这里找得到思想源泉。 1.5 时间是“此在之人”的操心与敞开 普通人的时间概念多以某种参照为基础,如钟表刻度、日出日落等,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不是时间的原始意义。海德格尔说:“一旦时间被界定为时钟时间,那就绝无希望达到时间的原始意义了。”(引自孙周兴,1996:23)那什么是时间呢?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就是时间,时间是时间性的”(引自孙周兴,1996:23)。 海德格尔区分了时间和时间性。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应用于自然科学,是单一同质而可度量的,而时间性适用于历史科学,并非单一同质。时间性不是客观时间的单向维度,而是指此在(Dasein)以某种情态展开自身(陈嘉映,2005:117)。也就是说,时间性的时间不再简单地划分为过去、当下和将来,因为当下本身就是向着过去和将来敞开(disclosedness)的此在(李科林,2014)。 海德格尔的讨论显得晦涩,不过,我们可以按照维特根斯坦做充分语言分析的路子来阐释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人也是一种“此在”,此在可解读为“当下存在”,而作为此在之人首先感知到的是当下时间,即现在此刻,而此刻时间是时间性的具体呈现,汉语的“目前”“眼下”正表达了此在的当下存在,当下存在具有时间性。海德格尔的思路可以用序列表示: 此在→当下存在(当下+存在)→人→时间→时间性 在这个序列中,人可以称为“此在之人”。人也可转喻为“存在”,而“存在”虽然以“现在”为基点,但是存在的现在不再是流俗时间概念上的时间,不是单一同质时间,而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者统一,即本文讨论的时间就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存在是作为业已发生的(过去)以“是其所是”的状态而到来(将来),并以语词形式显示在当下(现在)。这就是“语言是存在之家”的意味(叶起昌,2007)。正如钱冠连(2005:43)所言:“是语言使存在得以呈现,得以出场。” 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性不再是通俗意义上基于现在的连续式线性结构,而是作为此在之人的“操心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care)②(Heidegger,1999:375);时间性不是针对变化的度量,而是关于此在之人的存在的表达。 根据时间性,此在之人既不在时间之中,也不在时间之外。相反,此在之人就是时间。对于个体来讲,“我”就是时间,“我”并不由什么外在的时间来度量,“我”就是时间的表达,“我”要完成过去、现在与未来(Large,2008:124)。 海德格尔关于时间的认识是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的综合。“我”作为此在之人就是时间,这一观点具有独到之处:首先,海德格尔把时间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融为一体,因为此在之人的关心与敞开,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成;其次,此在之人作为时间进行敞开,其前提是以空间为基础,同时,敞开带出的是时间的三种“绽出(状态)”(陈嘉映,2005:129)。 1.6 几点思考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联系观对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学等都具有指导作用。纵观国内外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既有研究,尤其是近30多年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Lakoff & Johnson,1980;Langacker,1982;Lakoff,1993;Fauconnier,1994;Levinson,1996,2003;Radden,1997;Evans & Chilton,2010;Evans,2013;Moore,2014),从哲学思想层面上看,或多或少都带有这些哲学家某种或某些观点的烙印,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时间离不开空间。认知语言学者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直接或者间接研究,在哲学上就是要回答奥古斯丁的“时间是什么”这一本体论问题,在知识论上就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清楚的语言解释。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知研究存在着一项假设,就是表达时间的一些语词与空间语词联系紧密,或者说时间语言以空间语言为基础(Tenbrink,2007:2)。这项假设在认知语言学界具有普遍性(Geeraerts et al.,2007;Haspelmath,1997)。 时间离不开空间这一观点在哲学上属于联系观。亚里士多德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把时间同运动联系起来考量,并认为时间是运动的一种规定。维特根斯坦聚焦到关于语言的使用上,认为时间是空间里的语法考察。亚氏和维氏的这种时空联系观在兰艾克(Langacker)(1982)、瑞登(Radden)(1997)等人的著述里有所体现。齐尔顿(Chilton)(2014:30)直接把时间当成空间的维度,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 第二,时间是主客观的统一。瑞登(1997)认为“时间就是空间”,时间可分为客观经验时间和主观经验时间,这两者虽然在空间中存在差异,但也存在着主客观的统一。莱科夫(Lakoff)(1993:218)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属于以空间为基础的隐喻性理解,这种隐喻性理解机制具有“生物决定性”(biologically determined)。 另外,根据莱科夫和约翰森(Lakoff & Johnson)的观点,语言的本质以概念隐喻为表现形式,而概念隐喻中的本体论隐喻却离不开“具体对象与客观物质”(objects and substances),它们以空间为存在基础(Lakoff & Johnson,1980:25)。概念隐喻本身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结果,在语言表达中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再有,尽管福柯尼尔(Fauconnier)把心理空间这一概念建立在人之主观能动性上,认为心理空间不必有确定的指称成分,不需要在逻辑上保持一致,因为心理空间从认知中建构而成,具有可能世界的性质(Fauconnier,1994:xxxvi),但是,福柯尼尔的心理空间却是基于客观的主观认识,而且心理空间具有可能世界这一性质,实质上是以现在世界为基准的或然性(非必然性)感知,这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仍然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时间是主客观的统一,这一观点在哲学上反映的是康德的哲学观。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先天的直觉,具有超验性。一切范畴都在时间和空间中获得语言表达,这符合康德“人为自然立法”这一论断的基本精神。认知语言学家基本上都认为时间具有主观性,同时也不否认时间的客观性。 第三,时间具有人类文化属性。如果认为时间和空间在语言里得到统一,那么这就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认知决定论和认知相对论的问题。从根源上讲,这个问题维系的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争论,认知决定论和认知相对论可分别追溯到皮亚杰、乔姆斯基和萨丕尔—沃尔夫那里去(Birjandi,2012)。把这个问题投射到认知范畴与语言范畴上,那么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研究就要考察不同文化形态、不同语言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差异(Levinson,1996)。 时间具有人类文化属性,这一观点符合海德格尔的思想。海德格尔认为,人是此在之人,人就是时间,而时间与此在的操心和敞开联系在一起。根据莱文森(Levinson)(1996),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者具有线性性质,这在多数文化形态和语言里具有普遍性,而且时间还被看成是空间的第四维(Chilton,2014:30)。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却把这三者当作时间的三样式,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此在之人的敞开,这种敞开就像花儿绽放一样,并不拘泥在线性关系上。至此,我们要问,难道时间具有多维性? 2.时间和空间的维度 时间究竟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呢?时间的线性性质昭示着时间的单维性。如果说时间是多维的,那么这是从多维的空间来看待时间的,这体现的是转喻性思维。时间与空间合为一体,从转喻的角度看,时间在认知理据上具有多维性。然而,单维的时间如何在多维的空间获得语言表达呢?这个问题涉及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性质的讨论。 物理学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讨论,有牛顿的绝对论和源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论。根据帕茨(Potts)(2015:29-30),牛顿认为有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存在,而且二者分离;牛顿的绝对时间具有充盈性质,即时间到处都有,而牛顿的绝对空间是静止的,不可移动,总是相似;比方说,如果宇宙是舞台,舞台上正演着戏剧的话,那么牛顿的空间只是舞台的“布景”(backdrop),即空间不是主角。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之后,牛顿的绝对论遭到了批判。爱因斯坦的老师闵科夫斯基(Minkowski)宣称“单存的时间和单存的空间注定要退隐到一边去”(Potts,2015:30),因为时间和空间是关系性的结合体;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布景,而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是演戏的主角。 霍金与潘洛斯(Hawking & Penrose)(1996)关于时间和空间性质的讨论,剖析了牛顿的绝对论的不足,继承和发扬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尽管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学说不适用于宇宙天体,但是牛顿关于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定律仍然适用于地球上的物理世界。 在学理上,认知语言学界关于时间和空间性质的研究既有牛顿的思想体现,又有现代量子力学视阈下的关系论支撑。这就是丹顿(Dainton)(2001:2-3)所说的“空间物质充盈论(substantivalism)”和“空间事物关系论(relationism)”。充盈论是指空间绝对存在,而万事万物充盈在空间中。关系论否定有绝对空间的存在,而声称一切事物相互间处于某种特定关系中。 认知语言学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既有研究基本上是以这两种观点或者两者之一作为理论预设。基于这样的预设,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沈家煊(1995)关于“有界”和“无界”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事物在空间上的有界与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的有界与无界的对立;周榕(2001)的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研究;王文斌(2001)关于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研究;吴一安(2003)的汉语空间指示语的研究;文旭、匡芳涛(2004)的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蒋平(2004)的语言结构的空间顺序研究;张克定(2008)的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研究。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还需要两方面的深入研究:其一,关于时间通过空间而获得语言表达的描写研究;其二,关于时间的空间语言表达的语言类型学解释研究。 3.时间的空间语言表达 哲理上,人就是此在之人,而此在的特征就是时间在空间中绽放。认知语言学界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讨论,多有这样的哲学认识。瑞登(1997)、莱文森(1996)和托密(Talmy)(1983)等都认为空间的结构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且时间能够在空间中获得表达。如果人就是时间而且时间就是空间,那么时间在空间中存在哪些具体表达呢? 人作为认知主体,对空间进行体认③,自然而然会识别出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基本维度(Sedelow&Sedelow,1987)。下面就按照认知主体的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基本维度先考察汉语的表达情况,然后再以英语为参照来考察这三个维度的跨语特征。 3.1前后维度 前后维度的空间表达包括以时间单位为参照点、以身体或身体部位为参照点、以行为为参照点以及以事件或其他事项为参照点的表达。 (1)以时间单位为参照点。汉语里存在以“年、天、日、一小时、一分钟等”为参照点的前后表达。如: a.前年,后年;年前,年后;一年前,一年后; b.前天,后天;日前,日后;三天(日)前,三天(日)后; c.前一小时,后一小时;一小时前,一小时后; d.前一分钟,后一分钟;一分钟前,一分钟后…… (2)以身体或身体部位为参照点。汉语里有以认知主体的“身”或“身体部位”作为时间参照点,与前后构成时间的空间表达,如: e.生前,身后。(他生前是一位民族英雄,身后却成了一个政治流氓。) f.眼前,眼后;目前,*目后(这里的*表示不可接受,下同); g.面前,*面后…… (3)以行为作为参照点。汉语里以行为作为参照点的“前后维度”的空间表达比较多,而且这类时间的空间表达比较灵活,即多数行为动词都可以与“前/后”进行临时搭配,构成时间的空间表达。基本表达式为:行为动词+前,行为动词+后。如: h.吃饭前,吃饭后; i.上课前,上课后; j.离开前,离开后…… 以行为作为参照点的上述表达,仍然是时间在空间的表达。前与后这一维度是基于人的行为顺序而言,在转喻视角下,行为昭示着人这一主体。这类时间的空间表达彰显的是人的存在过程,因为行为是过程的组成成分。 (4)以事件为参照点。汉语里以事件为时间参照点,与前后搭配构成时间的空间表达。事件与行为有关系,但是行为区别于事件在于,前者以个体为中心,而事件往往涉及集体或群体。如: k.战前,战后; 1.建国前,建国后…… 以事件为参照点的时间表达,是个人隐身于群体或集体的空间表达,在认知性质上属于转喻性表达。同(3)一样,这类时间的空间表达昭示的仍然是人,尤其是集体之人的存在过程。 (5)以其他事项为参照点。汉语里还有丰富的时间参照点,如节日、庆典、活动、会议等均可用作时间参照点,与前后构成时间的空间表达。如: m.毕业前,毕业后;结婚前,结婚后;前辈子,后辈子…… 3.2 左右维度 左右维度的空间表达包括以时间单位或时段为参照点和以某种标准参照点的表达,这类表达在汉语里比较独特。 (1)以时间单位为参照点。汉语里这类表达的形式有:时间单位+左右;左+时间单位,右+时间单位。如: n.一年左右;一月左右;三天(日)左右;五分钟左右…… o.左一年,右一年;左三天,右三天…… (2)以评价标准为参照点。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在于运动!但是当某种运动脱离既定标准时,汉语里就会用左右来表达,形成间接的时间概念表达。如: p.左声左调(牵涉现在:唱歌时偏离正确的唱调); q.他有左嗓子(牵涉未来:他唱歌会跑调); r.无人出其右(牵涉过去:从既有及以往情况看,没有人赶得上他)…… 需要说明的是,左右这一空间维度进入时间表达,具有评价性质,即根据某种标准来确定左右。其中的评价包括:其一,量的评估,如一小时左右,指以整整一小时为标准,多一点或少一点的情况视为左右;其二,质的评价,如左声左调,指唱调偏离了标准唱调。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显,歌唱活动蕴藏着具体的时间运动,所以汉语里把唱歌中的跑调说成是左声左调。左右以体认主体为中心在空间中展开,间接地牵涉时间。 3.3 上下维度 上下维度的空间表达包括以时间单位或时段为参照点的表达和以身体部位为参照点的表达。 (1)以时间单位或时段为参照点,上下维度完整。在这类:表达中,上下维度常常包含“这/中/此”,形成三分一线的结构来表达时间,可离散表达,也可连续表达。如: s.上午,中午,下午(三分一线,连续表达时指一天,离散表达时,可截取其中之一); t.上周,这周,下周(三分一线,多为离散表达); u.上一刻,此刻,下一刻; v.上一年(月/天/小时/分钟),这一年(月/天/小时/分钟),下一年(月/天/小时/分钟); w.上辈子,这辈子,下辈子(三分一线,多为离散表达)…… (2)以身体部位为参照点,上下维度不完整。在这类表达中,上下维度不完整,表达式中要么只含下,要么只含上。如: x.眼下(指短时的现在),*眼上; v.膝下(指长时的现在),*膝上; z.祖上(指长远的过去),*祖下…. 3.4 三维度时空表达的跨语考证 前文已经说明,汉语里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具有三个维度,即前后、左右和上下。这三个维度表明认知主体对时间的把握具有体认性质。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普遍概念,即汉语人和英语人都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那么,汉语人和英语人在时间的空间表达上有无差异呢? 通过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的检索,我们发现英语人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具有前后维度和上下维度,而没发现左右维度。即,英语中没有“时间单位词+左右”和“左/右+时间或时段”这样的结构。英语中有“right time” “right day” “right year”等,但是这里“right”并不是左右维度里的“right”。 英语人的左右在空间维度上应该是“right-hand” “right-handed” “right-side” “rightward” “right wing”以及“left-hand” “left-handed” “left-side” “leftward” “left wing”等。然而,在BNC里并未发现这些词与某个参照点连用而形成时间的空间表达。于是,我们可以说,有无时间的左右维度的空间表达式是汉语和英语的显著区别。 在上下维度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都有上下维度的时间表达,但是二者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语中有“up-down” “high-low”等维度词,也有一些时间的空间表达,如“up to now” “down to the present” “high time” “low time” “high day” “low day”等这样的表达。不过,“up”与“down”没有汉语的上下那样灵活搭配。实际上,汉语里很多上下维度的表达转述成英语后成了前后维度,如“下午”成了“afternoon”。 英语的前后维度主要以“front-back”为基准,根据克拉克(Clark)(1973)的研究,英语时间语言是基于空间语言的隐喻性表达,时间介词如“before” “after” “ahead” “behind”等均是派生于“front”和“back”(Tenbrink,2007:14)。不过,与汉语相比,英语的前后维度中没有以身体部位为参照点的时间表达,即汉语里有眼前、眼后,而英语里未发现这样的表达。 英语和汉语的共同之处就是单维线性的时间概念可通过多维度的空间概念来表达,在空间中时间概念不再是一维性的。英语和汉语最大的相似处在于前后维度的时间表达比较丰富,而上下维度的时间表达也有相似之处。但汉语里有左右维度的时间表达,而英语里却未发现。另外,在上下维度方面汉语的时间表达要比英语灵活。 既然单维度的时间概念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可以通过多维度的空间来表达,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英语和汉语在左右维度上的时间表达的差异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人们在对外部世界进行体认过程中,存在着隐喻性思维和转喻性思维。在隐喻性和转喻性思维中,单一维度的时间与多维的空间合为一体,即时间就是空间。这样一来,单一维度的时间概念就可以通过多维的空间表达出来。这是英汉两种语言都具备的性质。 不过,关于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维度数量不等的情况。这种差异具有研究价值,而且势必会牵涉到认知决定论和语言决定论。认知决定论者认为,语言由认知决定,语言是认知的产物,认知主体对空间的体认活动具有隐喻性,并且在语义空间中表现出三个基本维度:左右、上下和前后(Sedelow & Sedelow,1987)。英语人和汉语人对这三个维度都具有体认,可是,为什么在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上,汉语具有三个维度,而英语只有两个维度?即为什么英语人不用左右维度来表达时间概念呢? 这个问题至少说明,英语人和汉语人关于维度的体认趋同而不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而差异只是表现在语言使用上。这说明认知决定论要接受语言决定论的挑战,即认知决定论者该如何回答时间概念在空间表达中的维度差异问题呢? 不管认知决定论者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语言决定论者会认为,语言的结构差异决定着认知主体对世界的理解与建构的差异。在语言决定论者看来,认知是相对的。语言决定论者实质上是认知相对论者。 认知决定论和认知相对论尽管存在分歧,但各自都有可靠的理据。其实,在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上,聚焦了关于时间和空间二者之关系的这一哲学问题。认知语言学家声称时间就是空间,这一论断本身属于隐喻性表达,目的是为时间概念的空间考察提供指南。正如克里斯托弗尔·瑞伊(C.Ray)(1991:217)所言,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时间和空间问题上持有的观点,之所以常常颠来覆去而拿不定主意,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想推出“革命性”理论来。不管新的理论或观点要在何种意义上带来什么样的“革命”,如今,至少有一个观点得到了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普遍认同,那就是时间的动态性质决定了它在空间中的表达差异(Rundle,2009:1,212)。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差异的揭示,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时间的人类文化属性究竟是动态的呢还是静态的?时间和空司的统一有什么样的语言理据和逻辑基础?另外,如果承认左右维度是汉语人关于时间的独特表达,那么,这种独特性是规约性的(conventional)呢还是自然属性(natural)?这些问题有待深入思考。 ①这里的中文是作者根据Saint Augustine的Confessions一书Book XI中的Chapter 14的原文译出。原文如下:What is time? Who can explain this easily and briefly? Who Can comprehend this even in thought so as to articulate the answer in words?本文所涉及的观点多由作者从外语文献译出,在此特做说明,后文不再解释。 ②德语里“Sorgen”译成英语为“care”,在汉译中,陈嘉映译成“烦”,孙周兴译成“操心”。本文沿用孙周兴的译法。在海德格尔看来,“操心”是存在的特征与基本状态。人是存在的一类,因而,操心也是人作为存在的特征。 ③“体认”一词对应于动词“embody”,其过去分词“embodied”,以及名词“embodiment”等。所谓“体认”,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会以自身身体为参照来理解与描述世界,会对抽象的认知对象进行身体式的形象化。 原文参考文献: [1]Aristotle.Metaphysics[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2]Augustine.Confess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Birjandi,P.A Review of the Language-thought Debate:Multivariant Perspectives[J].Brain:Broad Research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2012,3(1):50-62. [4]Chilton,P.Language,Space and Mind:The Conceptual Geometry of Linguistic Mea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5]Clark,H.H.Space,Time,Semantics,and the Child[G]//T.E.Moore.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3:28-64. [6]Dainton,B.Time and Space[M].Durham,U.K.:Acumen,2001. [7]Dancygier,B.& E.Sweetser.Mental Spaces in Grammar:Conditional Construc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8]Evans,V.Language and Time:A Cognitive Linguistics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9]Evans,V.& P.Chilton.Language,Cognition and Space: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New Directions[G].London:Equinox,2010. [10]Fauconnier,G.Mental Space: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1]Geeraerts,D.,Dirven,R.& J.R.Taylor.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vol.36.)[G].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7. [12]Gumperz,J.J.& S.C.Levinson.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Haspelmath,M.From Space to Time:Temporal Adverbials in the World s Languages[M].Newcastle,U.K:Lincom Europa,1997. [14]Hawking,S.& R.Penrose.The Nature of Time and Space[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15]Heidegger,M.Being and Time[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16]Kant,I.Critique of Pure Reason[M].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17]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G]//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51. [18]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9]Langacker,R.W.Space Grammar,Analysability,and the English Passive[J].Language,1982,58(1):22-80. [20]Large,W.Heidegger s Being and Tim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8. [21]Levinson,S.C.Language and Space[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6,25(1):353-382. [22]Levinson,S.C.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Divers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3]Moore,K.E.The Spatial Language of Time:Metaphor,Metonymy and Frames of Referenc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4. [24]Potts,J.The New Time and Space[M].Hampshire,U.K.:Palgrave,2015. [25]Radden,G.Time is Space[G]//B.Smieja & n.Tasch(eds.).Human Contact Throug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Frankfurt:Peter Lang,1997:147-166. [26]Ray,C.Time,Space and Philosophy[M].London:Routledge,1991. [27]Rundle,B.Time,Space and Metaphys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8]Sedelow,W.& S.Sedelow.Semantic space[J].Computers and Translation,1987,2(4):231-242. [29]Talmy,L.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G]//H.L.Pick,Jr.& L.P.Acredolo(eds.).Spatial Orientation: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Plenum,NY,1983:225-282. [30]Tenbrink,T.Space,Time,and the Use of Language: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s[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7. [31]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2]蒋平.语言结构的空间顺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1):10-14. [33]李科林.时间概念和形而上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6):50-66. [34]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5]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367-380. [36]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G].北京:三联书店,1996. [37]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1):57-60. [38]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9]文旭,匡芳涛.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3):81-86. [40]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6):403-409. [41]叶起昌.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J].外语学刊,2007(5):13-18. [42]张克定.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