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辛维木:小说让人在最隐秘的层次去体会他人的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20-04-23 《小说月报》 辛维木 参加讨论

    原标题
    辛维木:小说依然是最为理想的渠道,让人得以在最隐秘的层次去体会他人的生活
    无奈的是,一场凶杀案是我去年所能想象的最戏剧化的留学生事件,而就在几个月后,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性的危机。
    在我曾经最熟悉的留学生群体中,几乎每个人都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一两天内被迫搬离宿舍,搜罗一切可以用来防护的衣物裹在身上出发,研究不同国家和航空公司的政策辗转几个大洲回家,即使原地不动都要被来自各方面的哀求和辱骂来回拉扯。归期不定,未来无着,好像都让我的故事显得有点平常。
    在疫情中重读《飓风眼》,我总想起《大错乱:气候变化与不可想象之事》的开头:他曾在德里亲身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龙卷风,却发现如果将它写进小说,很容易显得过于突兀、难以令人信服。他探究的问题是,随着气候变化带来越来越多偶发的剧烈事件,我们要如何在文学中表现这个一次次突破人类想象的现实世界?其实不只是气候变化,无论大流行病还是逆全球化,在宏大而难以预测的趋势下,虚构小人物日常的悲欢是否还有意义?
    写《飓风眼》时我还没想这些,只是从自己的留学经验和工作接触到的一些案件中汲取灵感,描绘一种我想模拟的冲突:来自迥异背景的同龄人被留学的共同经历压缩成同一个群体,背负着外界的刻板印象和彼此之间对“同类”的期待,而一场凶杀案打破按部就班的生活,迫使他们暂时放下那些利己的追求,将视线和情感转向其他人。比起追寻姜桦的死因,我更想关注的是蒋遥从猜疑和轻视到写下“我们都是姜桦”的人物弧光。
    现在想来,蒋遥学会的共情,也是说服我相信故事仍有其意义的原因之一。在还原姜桦生活轨迹的过程中,蒋遥逐渐调低内心的独白,接纳了另一个人的声音。理解他人并不意味着要变得和对方一样,也不需要真的去认同对方,而是仅仅站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逻辑、情感去揣度。身处一座撕裂的舆论场,这也许是我们难以习得、但又必须坚持才能共同抵御风浪的技能。而小说依然是最为理想的渠道,它让人得以在最隐秘的层次去体会他人的生活。
    另一点则是不确定性。蒋遥最终找到了她和姜桦的共同点:放弃一种可能更安稳的人生,独自漂泊在异乡,接纳一种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的生活方式,甚至有点享受这种闯入未知的刺激感。这其实源于我刚留学时对跨国旅行和美国社会的恐惧,当然,人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尽相同,但我相信大多数留学生(以及其他离开家乡的人)都需要学会将变化视为一种常态。而在这场疫情中,每个人都有计划被打乱,“疫情后”的生活会怎样也仍然未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离开熟悉的家乡,踏进了全然陌生的天地,正像每个故事开头的人物,不知道自己是主角还是配角、进入的是喜剧还是悲剧,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双脚走到最后一页。
    疫情之后要怎样写作,是我这段时间绕不开的问题。面对国际范围的不可预知和难以想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富有洞见的学术研究和诚实的新闻报道,但在那些关乎生存与理智的思辨背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个体经验恰是小说的专长。一起身边的凶杀案促使蒋遥利用闲暇时间探究了一位同胞的内心,而在整个全球化进程或许正在拖着步子转弯的当下,讲述流动于国界之间的人们的故事,是我希望继续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