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笔者在《文艺评论价值体系与文学批评标准问题研究》一文中曾论及此议题,当时区分为“资格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但是并未深入细致展开。经过近两年研究,现修订为“资格评价”和“品质评价”,特予以说明。 ②参见[美]布斯:《修辞的复兴》,也美页约斯特编,穆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③详见笔者:《建设科学实用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文学经典价值延伸问题研究——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掖竞选州长业为中心》《科幻小说:文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机遇》《我所理解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等文。 ④此处“冲动”概念来自英国批评家艾·瑞恰慈,见[英]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详见该书第七章。 参考文献: [1]冯平:《评价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年,第4页。 [2][英]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年,第31页。 [3][5][16][英]迈克尔·格伦菲尔:《布迪厄:关键概念(第2版)》,林云柯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2、73、73页。 [4][6][7][8][15]刘晖:《译后记》,[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第262、221-222、15、432-433、143页。 [9]朱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制度属性与演化逻辑》,《民族文学研究》2019 年第1 期。 [10][11][17]翟洋洋:《“骏马奖”评奖标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启示》,《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1 期。 [12]翟洋洋:《鲁迅文学奖的评奖争议和价值冲突》,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文学:,2019年。 [13][瑞典]万之:《文学的圣殿:诺贝尔文学奖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 [14]孙铭阳:《“经验”视野下的民间奖项——小小说金麻雀奖考察分析》,《小说评论》2019年第4 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