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艺创作要“接地气”(2)

http://www.newdu.com 2020-03-05 《光明日报》 王卫平 参加讨论

    “接地气”才能通文脉,通文脉才能有底蕴,有底蕴才能有力量
    强调文艺创作“接地气”,强调深入生活的重要性,是否意味着就轻视了文艺家的灵气和才气?是否限制了文艺家的想象力?是否忽视了艺术技巧?非也。毋庸置疑,文艺创作是高层次、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当然离不开创作者的天分、灵感、灵气、才气,离不开艺术家腾飞的想象和高超的技巧。但仅有这些,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经过生活的淬炼,在生活的泥土中长期摸爬滚打,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和灵气。当天分、灵感、灵气、才气以及想象和技巧,与博大的历史文化和广袤的现实人生紧密结合时,才能产生大气磅礴的作品。
    有人说,创作历史题材作品的作家,是不是就不用“接地气”了?要知道,历史就是昨日的现实,今天的现实也会变成明日的历史。历史可以照亮现实,现实也可以激活历史。历史需要现实之光、时代之光的照耀。因此,历史题材的作品不仅需要“接地气”,而且需要汲取更浑厚、更广阔的地气。为何到了今天,大家还在念念不忘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就在于它们是“接地气”的,是通了文脉的。
    也有人说,科幻作家不需要“接地气”,只靠想象就行了。科幻作品的确需要想象,甚至需要天马行空式的想象。这种想象是凭空产生的,还是依托坚实的现实世界产生的?答案是后者。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例,从形式上看,它固然是创作者想象的结晶:人类在2075年带着地球去流浪,寻找新家园,为此付出艰难的历程。但从内蕴上看,它所折射和体现的生存危机、故土情结、生态观念、忧患意识、英雄情怀、奉献精神,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哪一个不是来自现实的依托?由此证明,仰望世界的天空,也必须脚踩中国的大地。
    有些文艺工作者热衷于自己的小圈子,沾沾自喜于个人的小悲欢、小情调、小技巧的表达,一味在形式上做文章,忽略了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在他们的作品里,感知不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百姓心灵的呼喊,看不到人间大爱的呈现,看不到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这样的作品注定是小家子气,成不了大气候。因此,要跳出这种小圈子,置身于人民生活的汪洋大海,去搏击风浪,体验艺术创作的愉悦。
    总之,立足中国现实,扎根中国大地,表现中国精神,才是“接地气”的正途。接地气才能通文脉,通文脉才能有底蕴,有底蕴才能有力量。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