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寒温条辨,论温疫别开生面;升清降浊,升降散屡建奇功

http://www.newdu.com 2020-02-10 国学网 赵进喜 贾海忠  参加讨论

      【摘要】杨栗山是清代著名医家,所著《伤寒温疫条辨》,融合百家之长,辨明伤寒温疫,创立升降散名方,在中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读《伤寒温疫条辨》,不仅要学习先贤运用升降散及其变方的临床经验,还要领会杨栗山传承创新的精神,发皇古义,创新学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方剂;瘟疫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8.06.012
    

    杨栗山,原名杨璿,字玉衡,晚号栗山老人,四川成都人,温病学派著名医家。其著作《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推崇杂气致病,上承仲景古意,力主寒温分立,着重剖析了伤寒与温疫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对温病,尤其是温疫病的治疗做出了贡献。所载升降散及其加减方,开温病治疗又一法门。近代名医蒲辅周对此书尤为推崇:“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本期“铿锵中医行”,以如何学习《伤寒温疫条辨》,传承其选方用药经验,为现代临床服务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上承先贤,强调寒温不同


      刘宁:
    杨栗山生于公元1706年,颇有医名。上承仲景、刘河间、王安道、吴又可之学,目睹当时医学界混淆寒温,用麻黄汤、四逆汤治疗温病,于理相悖,故重点对伤寒和温疫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方药,进行辨析。杨栗山认为伤寒是感寒而发,所以用辛温发散。温病是热病,所以应刺穴泄热。其推崇吴又可的杂气学说,又宗喻嘉言三焦分论的思想,提出杂气由口鼻入三焦,再从里向外透发,由血及气传变,因此治疗强调升清降浊,强调解毒逐秽。
      张保春:
    杨栗山是善于学习的医家,能融众家于一炉,既发皇古义,潜心探讨,又融会新知,畅言己见,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杨栗山是传承创新的代表。杨氏熟知伤寒,又通温病,尤是读过《温疫论》后,称“至伤寒得天地之常气,温病得天地之杂气,而心目为之一开。又读《缵论》,至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不禁抚卷流连,豁然大悟。”(《伤寒温疫条辨·序》)杨栗山对伤寒与温病都有较深的理解。我们今天学习《伤寒温病条辨》,最为躲不开的就是“升降散”。国医大师,河北的李士懋先生,习用升降散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并指出运用升降散的关键是“郁热”。蒲辅周先生则将杨栗山以升降散为基础方的治温十五方,尽录于《蒲辅周医疗经验》。名医赵绍琴先生及赵氏门下弟子,更是以升降散加减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疗效非凡。正是依靠着一代一代中医学者的发扬,光大了升降散的应用,令“升降散”成为传世名方。中医学者对升降散的方源、方义、应用进行了较深的研究。升降散之名,为杨栗山所立。升降散载于《伤寒温疫条辨》卷四“医方辨”。杨氏所列之方,第一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源于仲景《伤寒论》。第二方就是升降散。杨氏言“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析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二分析义》又名《陪赈散方论》,陈良佐著。书中言“窃为岁饥有赈,凡赈济之间,不可无此药以陪之,故曰陪赈散。”并称“此方群书不载,亦非师传。”实际上,明朝龚廷贤之《万病回春》卷二“瘟疫”,载有“内府仙方”一首,药物组成与升降散完全一致。“内府仙方: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僵蚕(二两)姜黄(二钱半)蝉蜕(二钱半)大黄(四两),上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立愈。”而杨氏之升降散,则是“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广姜黄去皮3钱、生川大黄4钱,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两次服。蜜酒调匀冷服。”张鹤腾《伤暑全书》记载的“太极丸”,组成是蝉蜕、僵蚕。杨栗山既立升降散之名,更广升降散之用,并由升降散演化出名方一十五首。杨栗山对升降散方义的解释,更具特色,充分体现出中医学的原创思维,其论升降散诸药之性味功用及和合之效,与现代以药物功能解释方义迥然不同。
      赵进喜:
    杨栗山上承先贤,如吴又可之《温疫论》,下启后世,如张锡纯之凉解法、清解法,既是一位很有造就的医家,又是一个善于学习之人。古今成大事者都是善于学习的人。升降散非杨栗山首创,杨栗山却以此方名世。过敏煎,也非祝谌予先生原创,但此方却因祝老而名满天下。中医学者都应谦逊为人。纵观历史,一个医家,若能做些增砖添瓦的工作,就已足够伟大。若必欲突破,实属难事。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迷信古人的观点,如杨栗山强调伤寒从气分到血分,温病从血分到气分,便失于偏颇。因为新感温病也是从外往里,先由卫分气分,后入营分血分。温病并不都是内有郁热,从里达表。
    

  2、升降散,用之得宜,常有卓效


      赵进喜:
    杨栗山在《寒温条辨》中,创立十五方,通治温病。此十五方,核心皆在于升降散。升降散的组成是,僵蚕、蝉蜕、姜黄、大黄,该方僵蚕是君药,大黄是使药。十五方中,更有不用大黄者,但都有僵蚕、蝉蜕。升降散名方,当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都经常使用,而且还用升降散治疗发热以外的多种疾病。李士懋教授治疗外感病发烧,也常随方加上蝉蜕、僵蚕。而站在我们提出的三阴三阳体质学说的角度,阳明胃热体质的人,身体健壮,容易上火,素体有热,感受风寒之邪,易患防风通圣散证,表里俱实,外寒内实;但若感受风热之邪,就常是升降散证,可随方加入连翘、金银花、黄芩等。而太阳卫阳太过体质的人,如易感儿,经常外感,感冒后容易表现为咽痛、发热,易患扁桃体炎、肺炎、肾炎等。这种体质的人也常是内有郁热,假如大便偏干,也可用升降散来治疗。其他如胆石症、胆囊炎等,临床常用升降散配合柴胡汤,效果也很好。还有肾病过程中发生外感,不可妄行补剂。“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卒病如何治疗?升降散就是最好的方剂之一。吕仁和教授喜用荆芥、防风、山栀、蝉衣,虽然没有僵蚕,实际上也是强调清宣郁热。
      肖永华:
    赵进喜教授常用升降散治疗肾衰,确有疗效。有一男性患者,70岁,慢性肾衰,在赵老师门诊服药5年,血肌酐已由270μmoI/L降至160μmoI/L。选方即为升降散基础方,配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常用的生黄芪、当归、牡丹皮、丹参等。众所周知,肾衰的病程是持续进展的,服此方治疗,肌酐明显下降,可见疗效确切。
      张保春:
    王洪图教授《黄帝医术临证切要》收载一例:徐某,女,34岁,内蒙人。1987年11月25日初诊。患者于半月前因劝阻别人打架,被人隔棉衣在上臂咬了一口,当晚发现局部皮肤出现大片紫暗。又注意到自此每天刷牙时,牙龈均有出血,数日后遂到医院就医。经化验血小板40×109/L,诊为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当即收住院。使用西药止血及大剂量激素治疗,效果不佳,且血小板日少,出血现象日重,每天需输200~400mL血液,才能维持。遂发出病危通知书,家属征得医院同意,乃邀余前往会诊。其时,患者面色苍白微有黄色,九窍及皮下均出血,鼻孔用药棉堵塞,眼睛亦显红色,口角挂有黑色血痂。头痛而胀,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数。血液化验:血小板15×109/L。阅其住院病历,除用西药外,亦不间断地服用凉血止血中药,取犀角地黄(犀角改用羚羊角)方意,加有棕桐炭、蒲黄炭等。目前辨证为三焦郁热,外受风邪。治以散风清热,调畅三焦气机,用升降散(汤)加味。处方:片姜黄10g、蝉衣6g、生大黄3g、白僵蚕10g、紫苏叶10g、青皮8g,2剂,水煎分三次温服。西药照用,维持原剂量。11月28日再诊:九窍及皮下出血明显减少,头痛胀渐轻,昨日未输血,脉象渐缓。上方加白茅根12g,3剂,煎服法同前。12月2日三诊:出血基本停止,鼻孔已不必堵塞,数日未输血,血小板50×109/L。病情平稳,效不更方。继用主方,6剂,逐渐减西药。一个月后血象正常,病愈出院。两年后,1990年1月13日其家属自内蒙来电话称:该患者数日前因患感冒,咳嗽发烧(体温达38.5℃),又见周身皮下有出血点,住院治疗。院方同意中西药并用。乃求一处方。依据外感风热、邪郁营分,而用祛邪和营之法为治。蝉蜕6g、白僵蚕10g、生大黄1g、前胡6g、川贝母6g、片姜黄6g、芦根20g、淡豆豉10g、炒栀子6g、白茅根20g,4剂,水煎服。1990年1月22日来电话:病情平稳,血小板近于正常值。
    

  3、升降散组方,良有深意


      刘宁:
    杨栗山认为,“杂气”是温疫的主要病因,有清有浊,从口鼻入三焦。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致使三焦气机失畅故出现种种病证。治疗上强调“升清降浊”,代表方即为升降散。所创十五首方剂,均本于升降理论,意在“升阳中之清阳,降阴中之浊阴,如是则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应指出的是,治疗温疫的十五方,侧重点不同,药量不等,临床上应根据病倩轻重缓急而酌情选用。大意为:“轻则清之,神解散、清化汤、芳香散、大小清凉散、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重则泻之,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六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升降散地位可见一斑。其实,其所创新方,多是以升降散为基础。而大柴胡汤、承气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等,也是本于升清降浊之旨,合于辛凉透邪、清热解毒、攻下逐秽、导赤泻心、清补兼施。温疫初起,当辛凉透邪,但因温疫毒火炽盛,故需要配以苦寒之品,以清热解毒。“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户,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可见杨栗山非常重视“解毒”。杨栗山还用大黄、黄连作为逐秽之主帅,为降阴中之浊阴所设,配以升阳中之清阳之辛凉透达药物,正合温疫“急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之总旨。
    升降散方义,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杨栗山考证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僵蚕有升清的作用。“其性属火,兼土与木,老得金水之化,僵而不腐,温病火炎土燥,焚木烁金,得秋分之金气而自衰,故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取象比类,僵蚕又有辟秽解毒的作用。而蝉蜕“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出粪土之中,处极高之上,自感风露而已”。也是取其象,描述它的升清之力。姜黄和大黄,苦寒通下,四味药配伍,故能升清和降浊。可谓中医认识药物功能思维方式的体现。
      孙晓光:
    升降散之所以能在临床上取得广泛的疗效,是因为它体现了一大治法,“升降出入”,通过升降出入,调理气机,符合赵绍琴先生的学术观点,“火郁发之,热郁达之”。即治疗发热性疾病,讲究“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强调清透。分享一个病例:11岁女孩,外感发热4天,先用汗法,解热镇痛剂发汗,后又吃“健脾丸”,泻下,迟迟退不了烧,“汗下之后热未解”。当地医院诊断为支原体肺炎,输液后体温稍减至38.5℃,但又反复。血常规显示白细胞稍高,舌边尖发红,舌苔偏厚,提示郁热在里。投用升降散加味方,服药后泻下黑色大便,体温逐渐降至37℃。至于临床上如何使用升降散,赵绍琴教授与彭建中教授的经验,关键是要有热郁在里的脉象,表现为重按搏指,重按有力。看舌象,一般为舌红或边尖红,或从里往外透红。随方再加入柴胡、黄芩、川楝子这三味药,从肝论治,清透肝热,调畅枢机,常有卓效。若有食滞,则配合加味保和丸入药同煎,可消积滞。除了外感热病,临床也常用升降散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因为升降散卫气营血无所不至,在营血分的时候尤能起到“火郁发之,热郁达之”的作用。彭建中教授还常用治多囊卵巢、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运用范围相当广泛。
      贾海忠:
    提到“升降出入”,我们必须明确其具体内涵。《内经》里有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什么是神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什么是气立?“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神机”和“气立”是升降出入的关键。“神机”,相当于一个圆球的圆心,在人即心。既可主血脉,又可藏神。实际包括了循环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而“气立”,相当于一个球的表面,与外界相关联的部分,包括了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外邪侵入人体,先入到“器”,继而才可影响“神机”和“气立”。而升降散方,里面剂量最大的是大黄。吴又可的三消饮,仲景的大承气汤,都把大黄当成重点药物,称之为“使”,恐不恰当。首先,大黄最擅祛邪,尤其对“气立”,即胃肠道,作用尤佳,通腑泄热,无出其右。姜黄温苦,理气化瘀,化瘀入心,针对“神机”。蝉蜕性平,医书谓其性凉,药性平和,可入心经,治疗小儿夜啼、恶梦多梦、惊厥抽风。白僵蚕解毒息风,最能祛邪。升降散四味药,共成调“神机”、固“气立”之良方。其方整体偏凉,适于热证。有四句方歌云:药药入心调“神机”,味味除邪固“气立”。升清降浊共一方,明医推崇温热宜。另外,所谓“升清降浊”,“升阳中之清阳、降阴中之浊阴”,“升阳中之清阳”可理解为扶正,“降阴中之浊阴”可理解为祛邪。升降散之所以临床常有卓效,就是因为顺升降而扶正祛邪。方中有米酒和蜂蜜。米酒辛散,蜂蜜不腐,本身就是扶正良品。
      赵进喜:
    贾海忠教授从扶正祛邪的角度认识升降散,很有道理。我们常用升降散治疗肾脏病,而肾病发展到晚期,“至虚有盛候”,肾脏真元之气受损,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补肾,鲜有疗效。此时应以和胃泄浊为原则,健脾和胃,以后天养先天,护胃气即所以保肾元;应泄浊解毒以祛邪,泄浊毒即所以保肾元。强调驱邪就是扶正。升降散既体现了泄浊毒,祛邪即所以扶正;又体现了和胃气,即所以补肾。因此肾脏病常用。若从升降出入的角度理解,肾衰这种病,肾元虚衰,湿浊邪毒内停,阻滞气机升降出入,所以终成关格。既然关格是升降出入障碍,那升降散就可解决升降出入。当然,病人体内有湿热,更适合用升降散。如果是寒湿,通过加减,也能运用。
    另外,也有人从现代药理去理解,说蝉衣、僵蚕抗过敏,可用治哮喘之类的过敏性疾病,言之成理。但查阅文献,多有服用僵蚕粉而致休克等过敏反应者,应予注意,或与中药掺伪有关。至于姜黄,有片姜黄和色姜黄之分,升降散中的姜黄当为色姜黄。此姜黄与莪术、郁金药性相近,其功能是行气血、散郁结。
    

  4、结语


    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明确提出寒温分治,对温疫与伤寒进行了系统的辨析。秉承吴又可“杂气致病”学说,推崇名方升降散,至今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审视杨栗山,应该传承其善于学习的精神,密切结合临床,领会升降散升清降浊、宣通气机、扶正祛邪的方义,为现代临床服务。
      赵进喜教授简介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师从中医内科学家王永炎院士、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
      贾海忠教授简介
    原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刘宁副主任医师简介
    中医内科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学会理事。
      张保春教授简介
    国家名老中医程士德教授和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理论与临床关系。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兼任秘书长十年),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养生康复分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朝阳区首批名医下基层指导老师。
      孙晓光副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赵绍琴名医传承工作站成员。
      肖永华副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师从首都国医名师吕仁和教授。
      作者单位: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赵进喜、肖永华、蒋里(硕士研究生)】,针灸科(刘宁);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张保春),各家学说教研室(孙晓光);慈方中医馆(贾海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