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月落荒寺》的社会镜像

http://www.newdu.com 2020-01-21 北京日报 何万敏 参加讨论

    “作家要有能力分析当今现实,同时通过文学的手段和艺术的修辞把现实呈现出来。”当长篇小说《月落荒寺》开始得到读者良好反馈的时候,作家格非底气十足地说出这番话。
    《月落荒寺》的内核可以归纳为三条线索。第一条:林宜生和朋友的故事,描述了知识分子、官员、生意人、艺术策展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在现实中的基本生存状况;第二条:林宜生和楚云的关系,呈现现实生活和可能的生活之间的关联,每个人都受到现实条件和状况的制约,但又渴望拥有梦想,兑现寻找自我、重建自我主体性的企图;第三条:林宜生和孩子的关系,两代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不同和处置,演化为父子间从隔阂到调和,最终和解的过程。
    小说中,线索交互纠缠,旋律复调咏叹,恰好是生活无常而不按套路出牌的本来面目。
    主角林宜生,大学教授,收入不菲,有妻有子,本该过着普通人眼中富庶无忧的生活,但他长年奔波在外,精神和体力双重透支。妻子出轨后与新欢远走异国,儿子叛逆惹事只得转校……一连串的落寞与失意、无聊与迷惘,直让林宜生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惆怅。楚云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补充了他的情感空白。楚云楚楚动人、云遮雾绕——她知书,经得住智力的审美,知识面不限于日本俳句、白居易和帕斯卡尔,德彪西、古尔德、席夫、傅聪均不在话下;她达礼,与朋友们相处恰如其分、拿捏得体,调教小孩子热情细致、母爱温馨。事到如今,结尾必须出人意料,否则前功尽弃。作家娴熟而且精准地把控着小说技艺的调度,以一场月光下的露天音乐会,男女主角的惊鸿一瞥于月色溶溶的清冷夜空收场,执意区别于开场阳光透过丝丝缕缕的柳枝暖洋洋地照在他们身上的情境,两相应对与反映。
    围绕林宜生和楚云,其他人物的陪衬作为副线,烘托的是知识分子群像书写。心脏病发猝死的查海立和遗孀赵蓉蓉;告别新闻业转身艺术策展的周德坤和妻子陈渺儿;仕途起伏后沉迷书法、茶道、佛经的李绍基和妻子曾静;音乐杂志总编辑兼乐评人杨庆棠……小布尔乔亚的风雅粉墨登场,狂欢的酒杯与烦躁的不安,倚靠着理想与疑虑伴生的烟花般绽放。某种程度上坐实了萨义德的“知识分子”涵义,即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格、学识与见地。
    我隐隐觉得,被生活时代大潮所裹挟的刻骨铭心,是后来格非擅长把鲜活人物置于历史跌宕进而产生聚合能量的省悟。格非15岁出门远行,因为第一次高考落榜,差点儿当了木匠,去县城补习班学习,次年如愿以偿考进大学。无数的偶然让他相信,生活并非一成不变。他喜欢博尔赫斯,喜欢休谟,20多岁开始喜欢用写作来讲述生活的神秘莫测,实践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今来谈论那些成就他著名先锋派作家名头的小说,或许遥远了;近年来,从《江南三部曲》《望春风》到新作《月落荒寺》,格非持续地保持着对中国社会的敏锐思考,几重主题在作品中得以承继、连续,并且不断强化,灵魂内核及社会评判等随着时代的疾速变化,既在变迁,也在轮回。我们看到,生活的色彩愈加丰富别致,愈加显得缤纷斑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人性的观察来实现对社会的思考和生命的叩问。
    人物个体的经验尽管只是现实的一种,却可能由特殊的面相衍射出共同的样貌,是从特定情境中凝结整体范式的动势安排;它直接关乎文学品质的成色和姿态,关乎对整体社会秩序的观察与把握,关乎对人生命运的温存抚慰及冷静剖析。尤其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直接切入社会生活的炙热或者痛彻,勾连当代社会群体生活现实的一种纷纭繁复的总体画面。
    何为文学的全部要义?我以此为观点评判《月落荒寺》做得实在是好。
    今天的文学情状充斥太多伪装、虚假、漂浮、矫情,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又无多少创新性文学表达的庸常之作,我更乐意看到文学直面当下、直面现实、直面生活,哪怕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去追求光明与美好的奏鸣。文学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地站立在大地上仰望,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和客观地完整把握和认识、理解这个时代,以及生存于土地上的人们。最终以文学的方式作出具有辨析性、阐释性、超越性和前瞻性的社会判断与精神张扬,建构现实主义“美学和历史的”文学范式。
    格非感同身受。“今天大量的文学跟我们没有关系,那些人都是胡编出来的。”他不无忧虑,“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路走错了,觉得虚构无所不能,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胡编,这样就离开了现代小说出现的本质性的东西。”
    社会生活的一切根源不妨追溯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本身。透过社会的万花筒,我们可以窥见千变万化又眼花缭乱的现实图景,浮躁与狂躁的病灶如流行细菌,免疫与否有赖于伦理道德修复和精神修炼抵抗。
    《月落荒寺》的精妙在于,将林宜生和楚云的情感从相拥至分离,系统地组织成叙事逻辑、场域转换、行为关联。本质上,爱情只是这部小说的外貌;可贵的要紧处,众生在呼啦奔突的社会中保持着生命的温热。面对困境的悄悄撕裂,尚存一些纯真,一点美好,一丝希望。一帮知识分子的生活片段,显然仅仅是现实的一种。它让我们怅然若失,也让我们会心微笑。最终它能够让我们获取灵魂得以安详的力量,即使只是片刻之后,我们仍将汇入人海茫茫、世间苍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