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西北部济源市的王屋山,隐居着两位耄耋老翁,他们是“二翁草堂”的两位主人,老农宗福元是一个经历过上百场战争的战士,如今解甲归田,开山种树;画家刘石平向往平淡生活,选择隐居山林,弄笔丹青。书法家欧阳中石有感于此,为其题写斋号“二翁草堂”。 少有人知道,年近百岁的刘石平,师从丰子恺、林风眠、李可染、倪贻德、傅抱石、关良等艺术大师,与著名画家赵无极、席德进、吴冠中、苏天赐等师出同门。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梁江曾感慨道:“环顾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虽然我们有理由因为获取了众多学术成果而感到欣慰,还应看到薄弱环节以至盲区仍不少。兹举一例,席德进、苏天赐等画坛大家的名字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与他们同时同师门的刘石平先生在当今史论界则鲜为人知。” 刘石平1921年生于河南济源,1942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当时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重庆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习。1946年艺专毕业后从事中学教学,直到1980年离休。刘石平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国画,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小时临摹过芥子园、对国画有感情,再者如果表现祖国大好河山,水彩画不如国画有气势。” 在他一个多甲子的绘画生涯创作的上千幅作品中,几乎囊括了绘画所有品种: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版画、漫画、素描、速写。在西画门类中,有人物、静物、风景。在国画门类中,同样有人物、山水、花鸟。尤其他的京剧人物,寥寥数笔,随形随意,惟妙惟肖,眉目传神,堪称一绝。 说起刘石平和京剧的缘分,还得追溯到小时候。刘石平在自述中说,“我从小喜欢看京剧。那时在我的家乡也有京剧,每次我看戏回来,就模仿着戏上的人物动态去画,后来又收集了许多香烟盒里的京剧人物画片临画,可以说画京剧人物是我学画的开始。” “京剧是我一生最大的伴侣。”这是刘石平在90高龄时说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京剧的热爱有增无减,只要有机会,就看戏、听戏、学戏。 一方面是对京剧的如痴如醉,一方面是对艺术的孜孜追求,这为刘石平在戏画创作上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戏画上,他受关良影响最大,作画与自己的兴趣合二为一,是他大半辈子的生活。刘石平认为:“戏剧人物画虽依托于角色与剧情,但不应是图解,重要的是要用独到视觉方式表达画者独特感受,由此才能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关良老师表现的更多是一种稚拙的美,我追求的是幽默、活泼。” 更为难得的是,刘石平淡泊名利,独立于书画市场之外,保持着一颗清静无为之心。苏天赐曾多次邀请他到中央美院去应聘,后来又曾邀请他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刘石平说,“我已经习惯了这个地方,也习惯了一个人安静地画画。外面的世界比较复杂,我喜欢简单。”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黄秀峰曾6次深入王屋山林探访老先生。黄秀峰回忆,每一次去拜访,几处山路的险要之处需要帮扶才能通过。 “刘老先生一生无为而为、正直无染,他的作品非常朴实,饱含着对人间的关怀与真情,也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作品涉猎题材也很广泛,画法博采众家之长,既有传统的国画技法,又将油画的色彩融入其中,自成一体。”黄秀峰评价。 现如今,宗福元已经去世,刘石平独自在王屋山生活。“这里虽然条件很差,但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刘石平说。 尽管其人其事已经受到业内很多人的推崇,但他说,“我不是画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资历浅薄。凡是画家都有很深的资历,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中学教师,默默作画。第二,没有理论、知识面差。作为画家都有高深的理论和学问,能引经据典,国画家更需要诗书画印多方面的才能,而我在这方面都是不行的。第三,守旧不能创新。在当今绘画界如不能创新,还是老一套是不为所取的,被认为落后时代的,而我就是这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