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萃】周宪:再现危机与当代现实主义观念(2)

http://www.newdu.com 2020-01-15 《文学评论》2019年第1期 周宪 参加讨论

    三 从再现现实到再现的艺术
    贡布里希在讨论造型艺术问题时,曾指出了艺术中的两极对立现象:一极是再现的事物,另一极是再现的手段,或者用更为宽泛的概念,一极是再现的内容,一极是再现的形式。重要的是,这两极之间具有显而易见的抵触或排斥关系。越是逼真地再现事物的自然外观形态,那么如何再现的形式和媒介就越是被遮蔽;反之,越是凸显艺术的再现方法和技巧,再现的自然也就变得不那么直观醒目。贡布里希所指出的这一复杂关系,从一个方面触及现实主义当代观念问题。
    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设问:现实主义内部是否也存在这两种不同取向呢?历史地看,19世纪下半叶以前的现实主义,可统称为古典现实主义(或传统现实主义),其关注的重心不在艺术自身而在艺术之外的现实世界,因而倾向于追求逼真地镜子般地反映自然和社会;此后的当代现实主义则更加注重艺术再现的形式、技巧和方法,把关注的重心从再现的现实本身,转向了再现的艺术性。这是当代现实主义范式转型的主要特征,福楼拜和库尔贝则是这个转变的重要分野。具体说来,这一范式转型可描述为,从艺术再现现实,转向现实的艺术再现,前者聚焦现实,后者彰显艺术。正是这一深刻转变,导致当代现实主义遭遇再现危机。反过来,也正是由于再现危机的出现,导致当代现实主义不再拘泥于古典传统,日益转向新的形态。在当代现实主义的语境中,这一矛盾尤其明显地呈现出来,当代现实主义的艺术实践强化了这一矛盾,这使得艺术家对艺术再现有了更加自觉的意识、更加主动的探索。
    再现危机语境下的当代现实主义,受到了许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现代主义及其先锋派。19世纪后期,王尔德就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越是模仿性的风格,越是不能再现时代精神,反倒是越抽象、越理想化,越能揭示出时代精神。到了20世纪,诸如此类的说法随处可见,几乎成为了当代流行的艺术观念。俄国现实主义明确提出了文学性的观念,认定文学本质就在于其形式和技巧,尤其是诗意地使用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技巧。相对于古典现实主义,当代现实主义更加注重艺术表现的技巧和形式,它不再把逼真地再现现实当作艺术的唯一主旨,从单纯关注再现什么,日益转向了如何艺术地再现。正是在这里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当代现实主义会走出古典现实主义的窠臼,颠覆了许多天经地义的古典现实主义规范,在富于革新和实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四 当代现实主义的实验性
    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代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再现现实的复杂方法,也在随时代而变。当再现危机导致现实主义的古典范式崩溃时,现实主义,或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新的实验路径。
    在古典现实主义阶段,艺术家要努力地掩盖艺术的虚构或“说谎”功能,他们总是身体力行地证明艺术是真相的直接呈现,由此来楬橥艺术与真理的直接对应关系,从而使得艺术合法化。这一倾向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模仿的讨论中可见一斑,后来的西方美学大都依循这一理路。再现危机逼促当代现实主义寻找新的思路,艺术家和美学家们不但不否认艺术的虚构或“说谎”功能,而且直接在艺术中揭穿艺术所以造成真实幻觉的谜底,让人们看到,艺术在再现现实时从来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也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经由媒介探索实现富有想象力的创构。古德曼关于两种现实主义的论断对我们有所启迪,他认为现实主义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个是最常见的用法,特指在习以为常的再现系统中的正确程度,比如丢勒的画要比塞尚的画更具写实性,这里所依据的是再现符号与指涉物之间的相似性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古德曼指出的现实主义概念的另一种用法,具有“启迪”(revelation)意义的现实主义。如果说古典的现实主义倾向于让人们在熟悉的再现惯例中感知熟悉事物的话,当代现实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启示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它是对习惯性的一种颠覆,是对日常经验惯例化的一种挑战。正是在当代现实主义的艺术再现中,我们不再以如其所是的方式再现如其所见,而是以别样的复杂眼光看待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趋向“可写的文本”的当代现实主义
    当代现实主义迥异于古典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大胆创新,改变了艺术家及其公众关于模仿和再现的传统观念,也改变了他们理解自然或社会生活的方式。在这方面,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个案。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瞥见当代现实主义有别于古典现实主义的诸多特性,并发现现实主义无可限量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布莱希特史诗剧的间离效果与马格利特画中画的效果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可谓殊途同归。它们都颠覆了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传统看法,颠覆了古典现实主义的艺术惯例,颠覆了人们对艺术欣赏的习惯期待,他们意欲告诉欣赏者,看戏就是看戏,不是看戏剧以外的生活,同理,观画就是观画,并不是观现实中的所画之物。经过这样的翻转,古典现实主义“可读的文本”,也就转变成为当代现实主义“可写的文本”。
    当代现实主义的新传统不是平白无故地形成的,它与再现危机密切相关。有人曾经悲观地认为,再现危机导致了现实主义的崩溃,现实主义不再流行。我的观点正相反,再现危机与当代现实主义可谓一对孪生兄弟。再现危机导致了古典现实主义的式微,却激发了当代现实主义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诚然,文学史和艺术史发展的规律一再表明,历史的发展不是替代型的,而是积累型的。换言之,当代现实主义变成雅各布森所说的“主导”风格,并不意味着旧的古典现实主义风格荡然无存。今天,现实主义与其说是一个运动或风格,不如说是多种可能的再现新方式,它广泛地存在于形形色色的“家族相似”的现实主义取向中,与延续至今的古典现实主义平行发展。当然,文学史和艺术史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新的“主导”形态而非已有的旧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所隐含的一个理由。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学评论》201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雨楠/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