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无尽的关系”与“无穷的远方”之间

http://www.newdu.com 2020-01-13 《长江文艺》 周荣 参加讨论

    《保姆》创作于2001年,距今已经隔着近二十年的时间,旧作重读却毫无陈旧、距离之感。小说丰沛的质地、鲜活的人物、悠长的韵味最大限度稀释了时间可能的磨损,其中凝结的光景与人事似乎依然就在你身边左右,你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辨认出那个沿着青堆子大道风尘仆仆迎面走来的翁惠珠。翁惠珠依然是独属于孙惠芬的人物,无论是她那不分轻重不讲分寸的热情实在,还是一厢情愿甚至有点自作多情的“恋爱”与“失恋”,抑或是那股子无畏世俗白眼、扛到底走到黑的倔强不甘,都烙印着孙惠芬式的细腻、洞察、体贴,甚至心疼。孙惠芬对乡村女性的关注由来已久,她的辽南乡土文学世界中生活着众多面目各异的“翁惠珠”,其中有翁惠珠的前辈秉德女人王乃容(《秉德女人》),有翁惠珠的姐妹徐凤、徐兰(《后上塘书》),有翁惠珠的晚辈李平、潘桃(《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许妹娜(《吉宽的马车》),还有《生死十日谈》中那些面目寡淡、言语不多、毫无特点,却能做出平地惊雷般举动的女子们。她们是孙惠芬创作中最令人牵肠挂肚也最令人无法释怀的那一部分,每到那个注定不完美的命运结局再一次来临的时候,令人唏嘘感慨的同时,又总禁不住想问,为什么命运从不站在她们这一边?!
    孙惠芬并非是致力于极端经验的女性主义写作,翁惠珠们更不是美杜莎、美狄亚意义上的女性。孙惠芬对女性命运的书写、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摹是贴着地面的,是生活化的,带着烟火气的。她说,秉德女人“通过身体认识世界,她在有限的土壤中倔强地生根,她遭受一次次风雨摧折,生命力从不枯竭,她身陷现实的沟壑中,却一直在仰望星空”。这又何尝不是翁惠珠、徐凤、潘桃、许妹娜共同的特质。为了那片星空,她们从上塘、歇马山庄、青堆子、翁古城一步步走出去,走向县城,走向城市,走向晦暗不明的远方。远方是城市,是现代文明,是酣畅淋漓的爱情,也是女性自由舒展的天空,是与黑土地、锅台炕头、生儿育女、家长里短截然不同的意义空间。“翁慧珠们”承续着共同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困境:身与心的分裂与煎熬。一面是生于乡村所“命定”的周而复始却黯淡乏味的生活劳作,来自于伦理、道德、亲缘、传统纵横编织的乡土“关系网”的塑造、规约;另一面是现代社会景观的活动、可能与吸引,以及未被言明的关于成长、爱情、平等与自由的承诺。那个彼岸的“无穷的远方”便有了与此在的“无尽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的对照、比较与纠缠。“翁惠珠们”在乡土文明附着的“无尽的关系”与现代性所昭示的“无穷的远方”之间突奔、徘徊、撕裂,甚至毁灭。
    当然,从现代文学人物谱系的流脉中看,“翁惠珠们”并不形单影只。现代文学百年,“娜拉出走”的故事也讲了百年,“翁惠珠们”跟随在子君、莎菲、陈白露、葛薇龙、林道静之后,依然在这条路上探寻、徘徊、跋涉。子君和陈白露在被庸常的生活打磨去最初的锋芒后香消玉殒;莎菲、葛薇龙深陷欲望的深渊无力自拔;轰轰烈烈的革命为林道静在死亡与回家之外提供了“形式”上的另外一条出路,但并未“实质”上改变性别权力关系。走过百年,翁惠珠们并没有获得比子君更好的结局,作家需要替人物作出回答“为何如此,何至于此”。
    “翁惠珠们”代表了乡村中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并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群体。在她们的生命构成中,精神生活的意义和重要远胜过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在那世界里,你觉得你活着的意义完全不同,你是长在宽广河道里的一株水草,在阳光下被滚滚水流撞击,你的叶子会闪烁迷人的色彩,你的生命会摇曳多姿”(《后上塘书》)。而乡村生活的现实是,她们又必须“寄居”在古老原始的乡村日常生活中,不得不“蹲灶坑烧火,喂鸡鸭猪狗,和街上的女人聊天拉呱”。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乡土文明已不能“生产”出具有诗性意义的文化内容,不能焕发出慰藉心灵的人文光芒,不能提供给乡村中的文化“高端”人群足够的精神滋养、心灵空间和物质依赖之上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如果把乡村文明看成是一个金字塔,乡村贵族精神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尖。其实乡村文化的衰落首先是从塔尖开始的,没有了塔尖,也就没有了令人仰慕的光芒”。不论是翁惠珠最后无奈放弃对“远方”的追逐,还是徐凤的精神之死、徐兰的身体之死(也是精神之死),连同《生死十日谈》中被各种生活绝境所迫导致的死亡,“死亡”这一高度象征性的意象指向了乡土社会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沦陷。乡村文明的“塔尖”与乡村文化群体中的“塔尖”一同“死亡”无异于对乡土社会釜底抽薪般的暴击。翁惠珠们的命运与乡土文化的命运,相互指认互为隐喻,翁惠珠们的宿命中闪烁着乡土文化在这个时代难以为继的局面,乡土文化的颓败也早已埋伏下了翁惠珠们的悲剧。
    现代乡土小说是现代性视域观照下的产物,城市是乡土的参照系,也是“惘惘的威胁”。乡土小说家居城市写乡土,身在他乡怀念故乡,这边感受“惘惘的威胁”,那边写着“怀乡”往事,沈从文、萧红、汪曾祺、莫言等莫不如此。这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宿命,也是孙惠芬写作的前提。在新世纪加速奔跑的节奏中,当代乡土小说家感受到的“威胁”远比他们的前辈来得强烈。如果把孙惠芬的作品按照时间排列,就是一部三十年中国乡土社会变迁史,有波澜壮阔、遒劲有力的线条,又不乏丝丝入扣、精巧细腻的工笔。《歇马山庄》关注商品大潮之初乡土社会结构中悄然发生的裂变;《上塘书》以“地方志”的形式书写了乡土的精神史、文化史;《吉宽的马车》拉着上塘人走进了城市里,承载着农村人对城市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向往;《秉德女人》以女性家族史视角写百年乡土社会沧桑中的变与不变;《生死十日谈》《后上塘书》以“死亡”直面乡村生活的现实重负与精神困境。《寻找张展》的主角是城市,但精神救赎之路的起点依然设在乡村。地方志、家族史、非虚构、女性视角……多种文体的变化承担着对一个恒定主题的阐释,作家在寻找那个最完美的“有意味的形式”去抵达她心中的乡村。一路走来,孙惠芬的笔触越来越沉重,这份沉重一方面源于在以线性进步为基本价值理念的现代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并未兑现到预期的承诺,反而是千疮百孔,沉疴宿疾缠身;另一方面源自作家面对乡村文明凋零时的感伤与无奈,面对城市文明时的茫然四顾。现代小说家可以“天然”地以乡土文明作为审美价值判断的尺度,以此为基点观察世界,当下作家面临的难题愈加复杂难解,已然无法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以乡土为中心自信自足地书写田园牧歌或桃花源记,文本中也自然多了时代纷扰迷乱的杂音。
    百年乡土文学早已积淀为丰赡华美博大的审美世界,孙惠芬用三十年的写作把上塘、歇马山庄营造成其中自有其趣、张弛有度的一隅。翁惠珠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浓缩着三十年乡土中国行进中的精神裂变,上塘的家长里短、世道人心中映照着现代乡土社会的症结与命运。历史自有恢恢然的走向,作家用文字和这个世界肉搏,穷尽一生寻求答案,和解也好,抵抗也罢,最终都是我们结结实实共享的现在,都是与时代最好的彼此确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