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戈公振 京剧大家梅兰芳有一位交往甚密、感情甚笃的好友———民国新闻界的名记者戈公振。 著名新闻记者戈公振,1890年生于江苏东台“书香门第”;京剧名旦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这两位名人既成长于不同城市,又从事着不同行业,是如何成为莫逆之交的呢? 成为投契的好友 戈公振早年在上海《时报》工作,初任校对、助编,后升任编辑直至总编。1920年,他首创了《图画时报》和《申报星期画刊》,在我国画报史上展开了新的一页。 戈公振不仅喜好图画,还是个戏迷,从小就爱看京剧。听说京剧名旦梅兰芳来上海演出,岂能放过这难得的机会。梅兰芳在上海演出期间,戈公振不仅天天去欣赏梅兰芳演出,还不忘工作,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剧照印在自己主编的画刊上,并配以精妙的点评,让海内外的读者一睹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的风采,欣赏这种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在上海的演出结束后,梅兰芳与京剧名角王凤卿一起去答谢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到了《时报》,他特意握住戈公振的手,对这位长他4岁的仁兄给予他事业上的支持很是感谢。自此,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此后,只要梅兰芳来上海演出,他二人就常约到茶楼说文谈艺、感悟人生,友情日益深厚。 戈公振的祖籍东台是乾隆年间从泰州划分出来的一个县,从置县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属于泰州地区。梅兰芳祖籍泰州,与戈公振算是同为一籍。事业上的互为仰慕,加上同乡关系,使两人交往更为投契。 联系赴苏联演出事宜 1933年3月,戈公振前往苏联访问。在苏联三年,戈公振除发回大量的通讯报道、介绍苏联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外,还积极从事中苏文化交流活动。在他的热心推荐下,苏联举办了中国画展、中国电影展、梅兰芳戏剧演出。 1934年3月2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吴南如,与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艺术部主任乞尔略夫斯基等人商谈在苏举办中国绘画展一事时说,中国著名演员梅兰芳即将带团赴欧洲做巡回演出,可能要经过苏联。对方听到这一消息,立即表示,希望邀请梅兰芳到苏联演出。当时,戈公振正在苏联访问,苏方得知戈公振与梅兰芳私交甚好,便委托戈公振联系。 戈公振随即发电报给梅兰芳转述苏方意图,梅兰芳当即回电表示乐于前往。不久,梅兰芳又接到戈公振一封急电:“苏联热烈欢迎梅兰芳,请将表演节目、酬劳及其他一切条件详细函告。”梅兰芳很快写了回信,请戈公振向苏方接洽剧团人数、出国日期、演出地点与日期、每场剧目安排等内容,并沟通剧团往返旅费及在苏食宿能否由苏方担负的问题。戈公振很快复电:“根据函开条件,顷晤国家乐剧协会长,渠极表欢迎。” 据此,梅兰芳经与好友冯耿光、吴震修研究决定,暂时放弃赴欧巡演计划,接受苏方邀请。经过反复商谈,双方就梅剧团访苏的具体事宜最终达成了协议。 后来,梅兰芳赴苏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前去苏联需要路经东北,而当时正逢伪满洲国成立,梅兰芳不方便经过那里,便电告戈公振请他转达苏方。苏方闻讯,决定派出专轮“北方号”到上海迎接梅兰芳经海道直接赴苏。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理会长库里斯科同时又发出一封正式邀请书,并表示:“深信,阁下此次莅临敝国,将使中苏两国间文化之关系益臻亲密也。” 从开始筹备到演出,前后共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戈公振自始至终都在牵线搭桥、疏通关系,热情为之奔走。为了能让苏联人民更好地欣赏中国的国粹艺术,戈公振特意向梅兰芳建议,在演出前向观众赠送《梅兰芳与中国戏剧》《梅兰芳在苏联所表演之六种戏及六种舞之说明》《美国戏剧界对梅氏剧艺之评说》等图文并茂的英文书籍。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也接受了戈公振的建议,对这些英文书籍编印了俄文介绍,使苏联人民加深了对中国京剧艺术的理解。 情同手足的莫逆知己 为了宣传梅兰芳,戈公振又建议苏联艺术界、新闻界做充分准备,从1935年初开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街头巷尾就张贴出印有“梅兰芳”三个中国字的广告,商店的橱窗里也陈列着大幅的梅兰芳戏装照片。《真理报》《消息报》《莫斯科晚报》等报纸不断刊登照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的戏曲以及梅兰芳本人的情况。经过宣传,梅兰芳在这两座城市几乎家喻户晓,极大地吊起了观众欣赏中国“国粹”艺术的胃口。 从1935年3月5日开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各大剧院就开始售票,票价一般是25卢布。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门票全部售完,许多没有买到票的人不得不花高价购买黑市票。3月23日晚,梅兰芳的第一场正式演出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的音乐堂隆重举行。这一天,音乐堂装饰一新,舞台两侧悬挂着中苏两国国旗,黄缎制成的幕布绣有“梅兰芳”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幕后是宫殿式的布景,华丽多彩。梅兰芳和剧团的人员在如雷鸣般的掌声中登上舞台,上演了《汾河湾》《嫁妹》《青石山》《刺虎》等剧目。每场戏结束后,他们都要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数次谢幕才能下场,此后的演出也是场场如此。前来观看的人除了苏联戏剧界人士外,还有政府要人、文学家,如斯大林、莫洛托夫、伏洛希罗夫、高尔基、阿·托尔斯泰等,他们都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共演出15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苏联媒体发表许多文章,高度评价梅兰芳的艺术,并称梅兰芳的演出是“苏中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新里程碑”。戈公振每场演出都参加,并对现场作详细记载,撰写了大量有关梅兰芳在苏演出的文章,连续向国内发回报道。 梅兰芳结束苏联之行后,又前往欧洲各国考察戏剧,由于戈公振1927年就以记者身份赴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国考察过新闻业,对欧洲各国颇有了解,于是主动陪同梅兰芳前往欧洲各国,梅兰芳很是感激戈公振的义举。欧洲之行的朝夕相处,加之共同的爱国爱乡之情,更使两人成为情同手足的莫逆知己。 1935年夏,戈公振应好友邹韬奋的邀请,由苏联回国创办《生活日报》,抵沪不久,于同年10月22日猝然病逝。梅兰芳得知这一噩耗,十分震惊,于10月24日下午身着黑色礼服,赴殡仪馆参加隆重的追悼大会。在签到簿上沉重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后,梅兰芳连连哀呼:“欧洲一别,竟成永诀;痛失良友,悲痛至极!”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深深为两位大师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