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王昌龄.诗格[A].中国历代诗话选(一)[Z].长沙:岳麓书社,1985. [5]王振复.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J].复旦学报,2006(2). [6]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7]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6. [8]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6. [9]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6. [10]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学学报,2007(3). [12]大智度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4]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5]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段莉芬.唐五代仙道传奇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