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800字

http://www.newdu.com 2020-01-0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场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王小波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一定会赢得更多的会心的微笑。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在文中,王小波提到“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他自己也过了很多年沉默的生活。我认为人们选择沉默,当然有自己的原因,除了性格上的差异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第一,当周围人的话都是不符合逻辑的时候,跟他们对话或者争论只是白费口舌,因此很多人选择沉默。
    第二,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性中的怯懦。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沉默,在社交网络上却妙语连珠。是因为害怕现实环境下言语会带来更大而直接的伤害。而人出于一种本能的反应去保护自己,害怕自己的言论会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造成伤害。换一种好听一点的说法,这是人趋利避害的正常反应。
    
    第三,很多弱势群体并没有发言权。在我们国家,我们一直喊着“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口号,但现实工人阶级在人民代表大会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国家领导人都是中国共产党,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又都是毕业于各大名牌大学,工人阶级的话语权并没有那么多,以此类推,少数名族、女性、同性恋群体、艾滋病患者等,他们在这个社会中说话的机会真的足够吗?并不是真的要选择沉默,而是社会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那么到底要不要选择沉默?沉默与否是自己的选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选择不说话并不羞耻。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有人站出来打破沉默的僵局,因为沉默太久会变成一种习惯,而最初不好的事情大家也都不会再站起来反抗,久而久之自己也会被麻痹,开始质疑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错。长此以往,问题永远不会有被解决的一天,因此我们需要有人站出来,在所有人都开始遗忘的时候把它重新带回大家的视野。在新媒体时代里,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潮水般的信息,为什么说像潮水,因为它来势汹汹,但却会很快消失在公众的眼前。
    我们总是在事情爆出来的前几天热情高涨,连喜怒哀乐会受到影响,但我们也有一个特长就是遗忘,当网络平台上相关的消息少了我们也就不会去关注了。但是,很多事情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并不代表已经得到了解决。这时,媒体就没有理由再沉默了。
    我们需要有人发声,让我们了解事件是否得到了善终,但实际上,很少有媒体会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那么最初把它揭露出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我们的时代,需要冷静思考,同样也需要站出来说话的勇气。
    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仅指沉默的人,还有一些沉默着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的事情。这些事情或多或少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许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被改变,并在有必要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用一个更宽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所以才会被身边发生着的很多小事所吸引,然后凭借着价值观的引导去做很多事情。希望每一个我们都能被正确的方向所引导,然后变得不再沉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