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管”的语义演变及“不管”“尽管”的词汇化

http://www.newdu.com 2019-12-1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李小军 徐静 参加讨论

    摘  要:“管”表推断及条件小句标记用法的源义都是动词义“管理、负责”, 即从“管理、负责”到“保证”再到“推断”, 条件小句标记直接源于反诘句中的动词“管”。“不管”“尽管”中“管”本为“管理、考虑”义动词。“不管”“尽管”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源于句子信息结构的变化——所在小句的背景化。
    关键词:管;不管;尽管;信息结构
    作者简介:李小军,文学博士,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徐静,博士研究生, 江西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语法化词库编撰及语法化模式研究” (编号:15AYY010)。
     
    引言
    《汉语大词典》将“管”的用法分为了二十多个, 虽然基于语义功能, 上述用法很多其实可以合并;从词性来看, 则有名词、动词、量词、介词、副词、连词等。在“管”的诸义项中, 有些颇有探讨的价值, 如保证义、推断义、无条件让步义等;此外, 以“管”为核心义素的“不管”“尽管”等还发生了词汇化、语法化, 其语义特征也值得探讨。
    不过已有研究成果极少, 笔者所见, 目前只有刘冬青[1]简单讨论了“管”的情态副词用法, 此外如吴继光[2]、周利芳[3]、李秀红[4]等探讨了单点方言中“管”的情态用法, 至于“管”的语义演变, 基本都没有涉及。有些学者分析了“不管”“尽管”与相关词的功能差异, 亦有探讨其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的, 如冯志纯[5]、霍生玉[6]、梁洁/汪秀军[7]、刘丹[8]、赵宏刚[9]等;不过整体而言, 似有割裂“管”各语义功能之间联系之嫌, 分析也不够深入。
    基于此, 本文重点探讨“管”做情态副词表推断及做连词表无条件让步用法的来源, 以及“不管”“尽管”的形成过程。
    一、“管”情态义的来源
    (一) “管”的名词、动词、介词、量词用法等
    在讨论主要问题之前, 有必要先简单介绍“管”名词、动词、介词、量词诸用法之间的关系。
    “管”本为乐器名词, 如:“既备乃奏, 箫管备举。” (《诗经·周颂·有瞽》) 后亦可指钥匙、管子等,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中的“北门之管”即北门的钥匙;“四寸之管无当, 必不满也” (《商君书·靳令》) 中的“四寸之管”即四寸长的管子。这种语义演变属于形状隐喻。“管”进而从“钥匙”义衍生出“枢要、法则”义, 如《荀子·儒效》:“圣人也者, 道之管也。”这源于功能上的相似, 仍属于隐喻, 只是语义已经抽象化了, 句子可以理解为“圣人是开启道的钥匙”。量词“管” (如“一管笔”) 源于其名词义“管子”。
    “管”的动词义则源于其“钥匙”义, 起初为“管理、负责”。如:
    (1) 有分者, 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 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荀子·富国》)
    (2) 管事二十余年, 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这种语义引申在汉语史上常见, 很多词兼有动词及名词用法都源于此。从语义联系来看, 掌管某个钥匙, 即意味着负责/管理这一项工作。如前“掌北门之管”, 即负责北门的开闭。《汉语大词典》还列举了“管”的其他动词义, 如“包括”“过问”“关涉”“看管”“管束”“加以固定”“供给”等, 不过这些都只是“管理、负责”的语境义。如《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我这里常管他些衣裳儿。”《汉语大词典》释为“供给”, 其实就是“负责”的引申用法。
    至于“管”的对象介词功能, 如“管他叫大叔”的“管”, 也是从动词“负责”义而来, “管”后的名词性成分本为“管”负责的对象, 进而扩展到行为的关涉对象。
    (二) 从“管理、负责”义到“保证”义
    动词“管”的后面起初为名词性成分, 如前例 (1) (2) , 进而扩展到动词性成分, 即“管理、负责”某项工作。如:
    (3) 少府管掌市易, 与民交关, 有吏能者皆更此职。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53)
    “管”与“掌”属同义组合, 后带的宾语“市易”为动词性成分, 如《齐民要术》卷4:“果实可以市易五谷也”。再如:
    (4)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
    “唯有垂杨管别离”即“只有垂杨负责别离”, 此例“管”《汉语大词典》释为“关涉”亦可通, 乃是因为“垂杨”没有自主性, 不能作为施事, 即别离不是垂杨能够直接管理的事务, 垂杨只是与别离相关联。江蓝生、曹广顺释为“过问”亦无不可。[10] (P147) 再如下例“飞絮”:
    (5) 晚来飞絮如霜鬓, 恐为多情管别离。 (唐·唐彦谦《柳》)
    “飞絮负责/关涉别离”。从语义上看, “负责VP”也即意味着“保证VP的顺利进行”, 故而在特定语境中, “管”有时可理解为“保证”。如:
    (6) 戈矛上, 忽有火光明。兆主三军轻命战, 管取交战我军赢, 青焰不宜兵。 (唐·易静《占怪象》第十四)
    “管取交战我军赢”意即“保证交战我军赢”。从句法上看, 动词“管取”后面是一个小句“交战我军赢”, 即“管取”的是一种情况, 而非一件具体的工作。即如现代汉语口语中“我负责把这个风扇修好”, 这种负责其实就是一种保证, 即负责/保证某种情况一定会发生或出现。再如:
    (7) 逸僧戛碗为龙吟, 世上未曾闻此音。一从太尉房公赏, 遂使秦人传至今。初戛徐徐声渐显, 乐音不管何人辨。似出龙泉万丈底, 乍怪声来近而远。 (唐·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
    前面先说“世上未曾闻此音”, 接着说“乐音不管何人辨”即“乐音不负责/不保证谁能辨识”。不过在唐代, 能够重新分析的例子并不多。宋代稍多, 如:
    (8) 可速依下项, 据所有数目, 明批上历, 须管十五日以前送纳。 (宋·丁特起《靖康纪闻》)
    (9) 仰开封府尹督责四壁官, 尽行收拾, 须管尽数收括。 (宋·丁特起《靖康纪闻》)
    (10) 卿可告谕权贵豪富之家, 为体朕意, 疾速了纳。须管日下了当, 仍许卿便宜行事。 (宋·丁特起《靖康纪闻》)
    上三例“管”皆可重新分析, 如例 (8) “须管十五日以前送纳”可理解为“必须负责在十五日以前送纳”, 亦可理解为“必须保证在十五日以前送纳”, 后两例也是如此。换言之, 如果“管”后是一个小句, “管”就可理解为“保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管”本为核心动词, 但是后面小句的出现, 且小句往往是交际双方关注的焦点, 这必然导致“管”动词性的弱化, 具体表现为:很多时候删除“管”, 句子亦可通。如, 例 (8) :须管十五日以前送纳———须十五日以前送纳;例 (9) :须管尽数收括———须尽数收括。不过语义虽然虚化了, 但“管”仍是行为动词, 属于行域范畴, (“行知言”三域可参见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 “行”指行为、行状, “知”指知识、认识, “言”指言语、言说。[11]) 下例“管”已经进入言域了。
    (11) 你好好承当, 咱好好的商量, 我管不错。 (《董解元西厢记》卷6)
    再来看两个例子:
    (12) 生时自乐死由命, 万事在天管不迷。 (唐·杨发《南野逢田客》)
    (13) 碑寒树古神门上, 管得无穷空白云。 (唐·子兰《寄乾陵杨侍郎》)
    例 (12) 的“管”《汉语大词典》、江蓝生/曹广顺等都释为“肯定、一定”。[10] (P147) 从句子的语义表达来看, 释为“一定”自无不可:“肯定不会迷失 (方向) ”, 不过我们认为, 释为“保证”句子也可通:“保证不会迷失 (方向) ”, 这种“保证”即属于言域范畴, 即说话人在向受话人做保证。考虑到“管”语义发展的阶段性 (除上例外, 唐代“管”罕有“一定”义用例) , 上两例“管”释为“保证”更妥。
    宋代一些“管”亦可重新分析为“保证”或“一定”。如:
    (14) 北朝自有当年往回文字案检, 可以照证, 何须更要南朝文字?但交太师自去检看, 管不差错。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五引沈括《乙卯入国奏请》)
    (15) 情知春去后, 管得落花无? (宋·晁冲之《临江仙》)
    (16) 愿早得来, 虽然容易, 管不等闲看。 (宋·晁元礼《少年游》)
    例 (14) “管不差错”:保证不会差错———一定没有差错, 后两例也是如此。从语义演变的角度来看, 保证某一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是一种言语行为, 属于动力情态 (表意愿) 。而认为某一情况肯定发生, 这是推断, 属于认识情态。这种动力情态到认识情态的演变汉语中非常普遍, 如“保证”“应该”“要”等也经历了这一演变。具体过程为:
    我保证你会喜欢 (言语行为) →保证你会喜欢 (言语行为/推断) →你保证会喜欢 (推断)
    这类词的演变, 关键在于后面的“ (S) VP”是一种未然事件 (非现实情态) 。保证某一情况出现, 往往意味着这一情况还未出现;或者虽然已经出现了, 但是当事人还不知道, 这也属于未然事件或非现实情态, 如前例“万事在天管不迷”, 再如例 (14) - (16) 。典型的推断副词“管”宋代已经出现。如:
    (17) 要见不得见, 要近不得近。试问得君多少怜, 管不解、多于恨。 (宋·黄庭坚《卜算子》)
    (18) 唤多时悄无人应, 我心内早猜管有别人取乐。果有新欢, 断料必适来去者! (佚名《大宋宣和遗事》)
    上两例“管”都已经不能理解为“保证”了。例 (17) 前面说“要见不得见, 要近不得近”, 接着说“管不解、多于恨”, 很明显这是基于前面的情况作出的推断;例 (18) “管”前有猜测义动词, “管”也属于推断。
    二、“管”“不管”无条件让步用法的来源
    无条件让步连词“管”属于条件小句标记, 语义上相当于“不管”, 《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即用“不管、无论”来释“管”。《现代汉语八百词》则指出了“管”出现的条件:“管”后小句的主语一定用“你”“他” (“他”有时候虚指) , 谓语或者包含肯定和否定两部分, 或者是一个疑问代词;下文多用副词“都、也、就”等词呼应;用于口语。[12] (P241)
    (一) “管”无条件让步用法的来源
    连词“管”的形成过程目前未见探讨, 我们认为源于“管理”义动词。“管”的“管理、负责”义先秦已见, 六朝以来, 逐渐引申出一些虚化用法, 隋唐以来有些“管”可以理解为“考虑、理睬”。如:
    (19) 绿英满香砌, 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 不管秋风早。 (唐·薛涛《鸳鸯草》)
    (20) 寻常只是闲, 言不干名利。东海变桑田, 我心谁管你。 (唐·拾得《余住无方所》第43首)
    (21) 奉子一杯酒, 为子照颜色。但愿腮上红, 莫管颏下白。 (唐·刘叉《自古无长生劝姚合酒》)
    例 (19) “但娱春日长, 不管秋风早”表达的是沉浸于眼前之景之情, 不考虑以后, “管”已经无法理解为“管理、负责”, 而应该理解为“考虑”:不考虑秋风早。后两例也是如此, 皆应理解为“考虑”或“理睬”。现代汉语口语中“我懒得管你”的“管”正从此而来。不过严格来说, 此时的“考虑、理睬”义还是“管理、负责”的语境义, 并没有完全固化为新的义项。
    从句法上来看, 此时表“考虑”的“管”主要出现于两种语境。一种是否定结构如“不管”“莫管”等;一种是反诘句, 如例 (20) “我心谁管你”, 句子表达的仍是否定的意思。而无条件让步连词“管”则直接源于这种反诘句。再如:
    (22) 魏师临阵却抽营, 谁管豺狼作信兵。 (唐·李涉《哭田布》)
    (23) 时下须是在我者无慊, 仰不愧, 俯不怍。别人道好道恶, 管他!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13)
    (24) 楼上金针穿绣缕。谁管天边, 隔岁分飞苦。 (宋·晏几道《蝶恋花》)
    反诘句中动词“管”后的宾语可以是名词性成分, 也可以是动词性成分或小句。虽然“管”后动词性成分的进入会导致“管”动词性的弱化, 不过上三例“管”还是典型的动词, “管 (S) VP”也即“不考虑 (S) VP”。宋代以来“管”后的宾语还可以是正反对举或两项情况并列的。如:
    (25) 堪笑多愁早老, 管他闲是闲非。 (宋·赵长卿《西江月·雪江见红梅对酒》)
    (26) 有事当面便说, 谁管瞬目扬眉。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7)
    (27) 你道这几日, 做屠的亏折本利, 到今日管他甚猪贱羊贵。 (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3折)
    (28) 既然父慈子孝, 管甚主忧臣辱。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4折)
    例 (25) - (27) 是正反对举, 例 (28) 则是“主忧”与“臣辱”并列。不过虽然这些句法上的变化使“管”更接近无条件让步连词了, 但更关键的动因还是在信息结构的变化上。只有“管 (S) VP”出现于条件小句, “管”才有可能真正演变为条件小句标记。换言之, 信息结构的变化, 会导致“管 (S) VP”小句背景化, 进而导致“管”从动词重新分析为条件小句标记。比较典型的条件小句标记“管”出现于明代。如:
    (29) 我们兴高得紧, 管你耐烦不耐烦?我们大家扯了去!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9)
    (30) 管什么玄之又玄, 只看你熬得不得。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8)
    从信息结构来看, 上两例“管 (S) VP”都属于条件小句, 如例 (29) “管你耐烦不耐烦”属于背景信息, “我们大家扯了去”属于前景信息。语义结构上, “管”后“耐烦”“不耐烦”正反两项对举, 而后一事件“扯了去”正是以前一小句“管你耐烦不耐烦” (意即“不管你耐烦不耐烦”) 为条件。不考虑任何情况都要VP, 这正是无条件让步小句的特点。
    (二) “不管”无条件让步用法的来源
    否定性状中结构“不管”演变为无条件让步连词的机制与“管”大致相同, 区别在于“管”是在反诘句中演变的, 而“不管”则是由普通的否定结构词汇化而来。“不管”初见于唐代。如:
    (31) 老尽名花春不管, 年年啼鸟怨东风。 (唐·张继《金谷园》)
    (32) 不管安与危, 不问荣与辱。 (唐·吴融《绵竹山四十韵》)
    (33) 出牌榜, 无连 (遮) 会, 不管城中及城外。 (《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
    上三例“不管”纯粹是“管”的否定, 意为“不负责、不考虑”。此时亦有相当于“不要管”的“莫管”, 如前例 (21) 。值得注意的是, 唐代已有“不管 (S) VP”充当条件小句的情况。如:
    (34) 财物库藏, 任意般将, 不管与谁, 进 (尽) 任破用。 (《敦煌变文·八相变》)
    (35) 师云:“更道。”对云:“某甲道不尽。”师云:“我不管你尽不尽, 更道!” (五代·释静、释筠《祖堂集》卷9)
    例 (34) “不管与谁”已经充当“进 (尽) 任破用”的条件小句, 例 (35) “不管你尽不尽”也充当“更道”的条件小句。不过一方面因为出现频率不是很高, 另一方面如“我不管你尽不尽”中“不管”是明显的谓词性成分, 因而此时的“不管”很难看作是条件小句标记。直到明代, 我们才发现“管”作典型的条件小句标记的。如:
    (36) 不管他偷的、借的, 宁可苦他, 不要累我。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8)
    (37) 他既看上珠子, 收下了, 不管怎的, 明日定要设法他来看手段!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6)
    (38) 而今是老孺人做主, 不管他肯不肯, 许了他, 不知新郎好歹, 放心不下, 故此不快活。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9)
    如上例 (37) “不管怎的”, “怎的”已经不是具体的事情, 句子表达的是:无论什么情况, 明日定要设法让他来看手段。此时甚至出现了惯用语“不管三七二十一”。如:
    (39) 这里不是烟花巷, 又不是小娘儿家, 不管三七二十一, 我一顿拳头打得你满地呱。 (明·洪楩编辑《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至于条件小句标记“管”与“不管”的区别, 更多在语用而不是语义方面。“管”在反诘句中演变而来, 故而情绪更强烈, 且如《现代汉语八百词》所说句法搭配有一定限制;“不管”源于普通的否定句, 句法限制较少。
    三、“尽管”的词汇化及语法化过程
    《现代汉语词典》给“尽管”列了三个义项:1) 表示不必考虑别的, 放心去做;2) 〈方言〉老是、总是;3) 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 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三个义项中, 第二个义项只在一些方言中使用, 本文主要讨论第一和第三个义项。
    “尽管”始见于唐代。如:
    (40) 暂辞堂印执兵权, 尽管诸军破贼年。 (唐·韩愈《次潼关上都统相公》)
    此例“尽管”属于状中结构, 意即“全部 (心思) 负责/考虑……”。不过唐代“尽管”组合罕见, 就是宋代亦不多。如:
    (41) 桑弘羊为治粟都尉, 领大农, 尽管天下盐铁。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
    (42) 燕社鸿秋人不问, 尽管吴笙越鼓。 (宋·吴潜《贺新郎·用赵用父左司送郑宗丞》)
    (43) 尘埃扫尽无他虑, 尽管高楼自在眠。 (宋·陈藻《乐轩集·诵中庸》)
    上三例“尽管”都还是状中结构。例 (41) (42) “管”后有名词性宾语, 如“尽管天下盐铁”意即“全面负责/管理天下的盐铁 (事务) ”。例 (43) 的“尽管”后面是一个动词性短语, “尽管高楼自在眠”意即“全部 (心思) 考虑高楼自在眠”。从例 (41) 到例 (43) , 可以看到“尽管”主观性的增强, “尽管天下盐铁”是纯客观性的, 但是“尽管高楼自在眠”的主观性已经很强, 是当事人的内心想法。明代时“尽管”已经有情态副词用法。如:
    (44) 尽管飞去不至紧, 哪里去寻个身子来相合?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第31回)
    (45) 私下把箱笼东西拼拼凑凑, 还有三百多两。装好汉发个慷慨, 再是一百两一家, 分与三个女儿, 身边剩不多些甚么了。三个女儿接受, 尽管欢喜。 (《二刻拍案惊奇》卷26)
    (46) 这数个, 多是吴中高手, 见了懒龙手段, 尽管心伏, 自以为不及。 (《二刻拍案惊奇》卷39)
    上三例“尽管”已经很难理解为“全面负责/管理”了, 而主要表达一种主观情绪:不考虑别的, 全心思去做。比如例 (45) “三个女儿接受, 尽管欢喜”表达的就是三个女儿接受银两之后, 只顾着欢喜。且三例“尽管”全部可以替换为“只管”, 如例 (44) :尽管飞去不至紧———全面负责飞去不至紧———只管飞去不至紧, 后两例也是如此。从语义演变的角度来看, 从状中结构的“尽管”到情态副词“尽管”, 一方面经历了词汇化, 另一方面是主观化, 与“尽管”这一步演变非常相似的是“只管”。如:
    (47) 只管尊高处帝宫, 未知门外苦千重。 (《敦煌变文·双恩记》)
    (48) 只管於家弄性灵, 争知门外传声誉。 (《敦煌变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49) 其数人依盐官教问, 师云:“任你非心非佛, 我只管即心即佛。” (《祖堂集》卷15)
    (50) 只管如此, 将来粗急之心亦磨砻得细密了。 (《朱子语类》卷19)
    “只管”本为“只管理/负责”, 后来慢慢词汇化同时主观性增强, 宋代时已经有比较典型的情态副词用法了, 《现代汉语词典》分别用“只管”和“只顾”来释“只管”。“尽”和“只”虽然一为限定, 一为总括, 但是成词后的“只管”与“尽管”语义却无多大差异, 原因在于“只管”是“只负责VP”, “尽管”是“全部负责VP”, 都是指全部心思负责某项事务, 这种差异有点类似于“片面”与“全面” (如“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全面追求升学率”) 。不过语素的不同, 两者在词汇化后, 主观性也有所不同。相对来说, “尽管”的主观性要高于“只管”, 情绪也更强烈。不过“尽管”的使用频率却远不如“只管”, 因而演变的时间也明显晚于“只管”。此外, 两者的使用语境也存在一定差异, 这也影响到了它们的后续演变, 即“尽管”逐渐产生了让步连词用法, “只管”却没有。清代无垢道人的《八仙得道传》中有很多“尽管”的用例, 且其各类用法都有。如:
    (51) 哪知牛力真大, 牛皮真厚, 竟似毫无知觉一般, 尽管背着仙姑缓缓而行, 口中还不住的唱些不干不净的村歌儿。 (第34回) ———情态副词, 只顾。
    (52) (老道) 但想此计真巧, 非此真不能治死铁拐, 况见钟离权年纪尽管小, 做事却还老练, 料道没甚差池, 方才答应了他。 (第45回) ———让步连词。
    有些“尽管”还可以重新分析。如:
    (53) 他二人 (按:二郎和玄珠子) 尽管开玩笑, 铁拐先生却不觉面上突然变色, 暗暗想道:“言为心身, 二仙身为正神, 职司重任, 怎么不拿别的话寻欢取笑, 反把诖误二字互相赌赛似的。 (第54回)
    例 (53) “他二人尽管开玩笑”的“尽管”可以理解为“只管、只顾”, 即专注于开玩笑;不过亦可理解为表让步的“虽然”, 即二人虽然是开玩笑, 但铁拐先生却有不同想法。重新分析的原因在于, 前后话语之间存在一种转折关系:二人一直拿诖误开玩笑———铁拐先生认为神仙不应拿诖误开玩笑。因此尽管只是开玩笑, 铁拐先生仍认为不妥。换言之, 本表“专注于VP”的“尽管”, 一旦VP超出当事人的心理预期或接受程度, 而情况又无法改变, 只好姑且接受, 但是接受不等于认同, 因而后面往往有表示转折的词语引出当事人的真实想法。
    作为情态副词的“尽管”, 可以出现于未然事件句中, 亦可出现于已然事件句中, 而让步连词“尽管”只能出现于已然事件句中或非事件句中。如上例 (52) “钟离权年纪尽管小”, “年纪小”是一种情况或状态, 而非行为事件, “尽管”就无法理解为“专注于……”, 而是典型的让步连词了。“尽管”从情态副词语法化为让步连词, 主要是语境驱动的, 而非句法因素。
    四、小结
    本文重点讨论了“管”肯定性推断及无条件让步用法的来源及演变过程, 以及“不管”“尽管”的词汇化及语法化过程。“管”的推断功能源于其“保证”义, 而“保证”义又源于其“管理、负责”义。从“管理、负责”到“保证”, 也即从管理、负责某项具体工作到负责/保证某种情况的一定发生;而从“保证”到“推断”, 源于“管”后事件属于未然事件, 说话人乃是基于已有情况作出的推断。
    “管”无条件让步用法形成于反诘句中, “管”本为“负责、考虑”义动词, 随着“管”小句的背景化, “管”也就从动词演变为条件小句标记, 同时沾染了句子的反诘意味, 主观性较强。“不管”本为否定性状中结构, 同样随着“不管”小句的背景化, “不管”也从短语凝固为无条件让步连词 (条件小句标记) 。形成过程及环境的不同, “管”的句法限制明显多于“不管”。“尽管”凝固为情态副词并进而语法化为让步连词功能, 也是源于句子信息结构的变化。从此可以看到, “管”及相关词的演变, 句子信息结构的变化是主要动因。
    参考文献
    [1]刘冬青.北京话“管”类语气副词的历时嬗变 (1750-1950) [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 (1) .
    [2]吴继光.徐州话中的“肯”、“很”、“管”[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 (3) .
    [3]周利芳.内蒙古丰镇话的语气副词“管 (兀) ”和“敢情”[J].语文研究, 2008, (4) .
    [4]李秀红.论河南周口方言中的助动词“管”“得”[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5]冯志纯.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2) .
    [6]霍生玉.“不管”“尽管”的语法化[J].汉字文化, 2010, (5) .
    [7]梁洁, 汪秀军.“不管”的语法化历程及语用特点[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
    [8]刘丹.连词“尽管”探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
    [9]赵宏刚.表示“无视义”的情态标记“不管他”[J].汉语学习, 2015, (6) .
    [10]江蓝生, 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11]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 2003, (3) .
    [12]吕叔湘, 等.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