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批评:八个问题与一种方案(4)

http://www.newdu.com 2019-08-19 《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 南帆 参加讨论

    八 精英主义的困境
    相对于作家,批评家通常归属读者阵营。批评家的职责之一是,向作家转达读者对于作品的观感。然而,近期的情况开始出现变化。从电视连续剧、电影到MTV、网络小说乃至网络游戏,众多新型的艺术门类不仅延伸了文学的地平线,同时使读者阵营产生了分裂。大众读者迅速地成为各种通俗性大众文学的拥趸,传统的批评家遭到了孤立。他们势单力薄,面目可憎,他们的观点无人问津,各种费解的专业术语或者喋喋不休的经典复述令人生厌。总之,这些批评家陷入了精英主义的困境。
    这些批评家已经拥有一个稳定的文学评价体系。不论是“道”“气”“韵味”“诗教”“意境”还是“母题”“形式”“主体”“现实主义”“后现代”,众多源远流长的文学理论概念构成了这个评价体系的后援。然而,现今另一些以数据为中心的概念正在涌现,并且开始构筑另一种评价体系,例如收视率,点击率,多少亿的票房,一个作家的年度纳税额,谁在富豪排行榜上位居第几,等等。这些数据并非客观的事实描述,而是包含了强烈的价值倾向。“市场”无疑是新型评价体系的基础,种种市场手段——诸如资本运作、商品广告宣传、销售量或者产品价格的意义决不亚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或者巧妙的情节设置,公司经济账本上的高额利润似乎标志了卓越的文学成就。对于许多批评家说来,这些数据带来的震慑远远超过了预料。例如,那些网络小说的经济收益时常让批评家大惊失色,继而钦佩不已,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一批小说写了些什么,是否值得如此肯定,以及如此流行的深刻原因。利润即成功,这个原则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产生衡量的作用。
    的确,这些批评家再也不想坚持精英主义的骄傲了。他们愿意在市场之中洗心革面,诚恳地接受货币的判断。当然,他们不会公开地向拜金主义投降,而是动用理论语言将货币的判断包装为“文化民主”。大众自愿地购买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难道不会比追随几个专家居高临下的训诫更为民主吗?这时,批评家几乎遗忘了一个事实:如今的市场已经如此成熟——推销某种商品的时候,商人的巧妙叙述一定会让消费者觉得,他们的选择发自内心而不是听从外部的灌输。
    “文化民主”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词汇,往往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传统的叙述之中,追求“文化民主”的大众通常拥有革命者的身份。大众的革命对象是什么?文化上的陈规陋习?官方钦定的标准?隐藏于渊博或者考究背后的贵族趣味?以典雅面目出现的僵化、矫揉造作与保守主义?总之,这一切将决定精英主义与大众之间分庭抗礼的具体内容。然而,现今的大众往往以消费者身份出现。不论市场形式的“文化民主”如何实践,经济获利是一个诱人的结局。这时,遭受大众抛弃的精英主义常常如同一个不识时务的形象遭受嘲笑。作为革命者的大众曾经以摧毁资本主义市场为己任,充当消费者的大众巩固了商品关系的再生产,如此巨大的转向之中,精英主义始终只能充当历史的配角。
    “文化研究”的兴盛包含了对精英主义的贬抑,所谓“高雅文化”犹如一批知识分子自以为是的炫耀。批评家终于察觉到底层的声音,“沉默的大多数”宁可消费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而对教授们的高头讲章没有兴趣。一些批评家甚至将通俗的大众文化叙述为令人尊敬的“民间文化”。如果说“民间文化”的运作机制植根于乡村或者社区、街道的传统人际关系,那么,通俗的大众文化则依托于发达的市场机制。作为另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市场拥有远为强大的宣传机器、动员手段和组织能力。相对于“民间文化”简朴的惩恶扬善或种种忠告、教训,通俗的大众文化更多的是欲望化装的白日梦。如此多元的文化结构之中,精英主义——那个以专业、经典、学院为正统的文化部落究竟拥有哪些存在的意义?
    结论:“历史化”方案
    从当代文学与经典、审美与历史到精英主义与大众文学,这些概括远非完备;还可以罗列若干性质相近的二项对立,或显或隐地投射于文学批评的实践。例如抒情与叙事,古典与现代,文学先锋与艺术成规,等等。
    相信多数人愿意接受如下结论:相当一段时期内,这些二项对立不可能消失——内部研究不可能完全覆盖外部研究,科学不可能彻底铲除个性,批评家也不可能完全无视作家的存在;总之,二项对立之中的某一项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膨胀,直至吞噬对立的另一项。人们毋宁说,这些二项对立将会持久地存在,二项的主从关系以及相互比例始终如同潮汐一般变化不定。某些时候,批评家可能更为重视审美;另一些时候,批评家可能更多地倡导大众文学对于精英趣味的冲击,如此等等。诸多二项对立构成了文学批评的理论调节器,共同决定批评家解读或者鉴定作品的内在倾向。可以看到,二项对立制造的理论调节具有相当程度的随机性质,没有一个现成的固定公式事先决定注重什么,削减什么,或者维持双方平衡的数值又是什么。
    然而,“某些时候”或者“另一些时候”是必须推敲的时间状语:什么时候?这时,我想启动另一个概念填充这个时间状语:历史。“永远的历史化。”某些历史语境之中,经典、审美或科学性质成为当务之急,另一些历史语境之中,外部研究或个性、批评家的独立意识更为重要。批评家的倾向选择不仅是回应作品乃至文学史,而且力图进入更大的文化场域与经济、政治、科学等各种话语类型互动、对话、博弈。换言之,“历史化”是众多方案遵循的基本原则。当科学主义成为某种霸权的时候,“个性”或“审美”将被赋予更大的权重,当大众文化的娱乐乃至庸俗泛滥成灾的时候,必须及时地重提经典或精英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不是一个没有内涵的大词,仅仅用于敷衍某些陈陈相因的理论表述。作为一个先在的庞然大物,历史挟带无数事件、数据、细节以及众多传统观点矗立在那里,无法绕行——所有的行动必须从历史提供的起点之上开始。其次,历史并未预设各种标准答案,批评家必须对于某个时期历史语境的特征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且承担判断的后果,他们的远见卓识或者短视、误判无不进入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话语产生作用——哪怕仅仅是微末的作用。第三,历史并未设置某种超然的观察席,所有的人无不置身于历史之中。从承传、守成到创新、发展,所有的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生产历史,同时又在享用这种历史。换言之,每一个批评家均是历史之中的一个主动角色,他们提交的各种观点无不进入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网络,从而与历史联系起来。批评家试图解读作品的哪些意义?为什么如此解读?这些初始的问题不仅涉及批评家处置二项对立的立场,而且涉及他们如何想象历史、参与历史和创造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