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秦鹏:赵元任“橡皮带”效应的实验考察

http://www.newdu.com 2019-08-12 今日语言学 秦鹏 参加讨论

    1. “橡皮带”效应
    语调中“最要紧的变化是音程跟随时间的放大和缩小”,赵元任先生将其生动概括为“橡皮带”式的四种调节模式:(a)↑音高水平整个提高;(b)↓音高水平整个降低;(c)↕音高范围扩大;(d)音高范围缩小(赵元任,1933)。但是,当音程改变时,字调的音高是否也会发生等比的改变,仿佛橡皮带上的图形会随着橡皮带的伸展而放大,赵元任先生并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在语调的影响下,声调如何变化?也就是说,调域(即音程、音域)变化和每个声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成一定比例的;如果不是,那么将会是怎样表现的。本文试图以实验手段将这种关系量化。
    2. “等比例”假设
    沈炯(1985)指出,“假如声调的音域特征是按比例或者接近按比例的方式分布在音域之中,那么,知道了音域就可以推出音高特征的实际音高。换一句话说,当语调对音域做出调节后,由特征决定的声调音高也就确定了。”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假设语调和声调变化之间存在一种“等比例”关系,即声调的音高随着调域的升降伸缩而发生相应比例的共变。当然,这种等比例状态的界定要遵循一种宽泛的理解,即作为一种粗略的、大致的趋势,而不是绝对的。而且,汉语语调对于声调的调节在于“基调”(调阶)的差别,而非调形曲线(赵元任,1968;吴宗济,1996),因此,实验中可以用特征点及其浮动来代表语调影响下的声调变化。考察“等比例”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就就是要看调域上、下限的变化和每个声调特征点变化之间的关系。
    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了三组语料:单字、双字词和由双字词组成的陈述句。单字是从双字词中挑出的部分字;双字词考虑了不同的调类搭配情况,所选都是一些同音异序词;陈述句设计了5个句子,采用同样的句型结构和类似的语义内容,并考虑到声调在句子中每个音节位置上的聚合分布。语调的橡皮带效应通过不同的焦点结构来实现。发音人来自北方方言区,2男2女,材料通过专业录音设备录制2遍,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提取音高数据。
    调域考察基本按照“橡皮带”的思想,将单字调的调域作为参照标尺,设定其上限为100%,下限为0%,其他情况下调域的变化统一叠加到这个标尺上进行对比。这样,如果调域上限大于100%,下限大于0%,就说明发生了调域提高;如果上限小于100%,下限小于0%,说明发生了调域降低;如果调域跨度(上限减下限)大于100%,说明发生了调域扩大;如果调域跨度小于100%,说明发生了调域缩小。
    4. 实验结果:“橡皮带”效应对声调音高的影响
    调域整体提高时,阴平调阶随之整体提高。阳平则以下降为主。上声在调域提高前后都位于调域下限,其相对调阶未发生变化。去声的起点在调域提高后仍位于调域上限,但其终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调域整体降低时,阴平并不总是随调域降低而下降,而是有升有降。阳平的起点也是如此,但终点则都降低了。上声在调域整体降低时仍然总是占据调域下限,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去声的起点在个别位置位于调域上限,其他位置上则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调域范围扩大时,阴平调阶有升有降,阳平同样如此。上声调阶仍是占据下限位置不变。去声则是起点位于调域上限不变;终点都提高了。
    调域范围的缩小时,虽然调域上限下降,但阴平调阶却都提高了。阳平则有升有降。上声的相对位置在调域缩小前后都是位于下限,不发生变化。去声起点随着调域缩小而下降是主流,终点则有升有降,以升为主。
    综合以上分析,语调和声调变化之间的“等比例”假设并不能够被证明。首先,从每个声调本身及其与调域变化之间的关联来看,在调域发生“橡皮带”式变动时,在不同的因素(下倾、降阶、节奏、焦点等)的作用下,声调调阶并不总是随着调域上、下限的升降而抬高或降低,在调域变化后,它们在其中的相对位置可分别叠加成一个个宽窄不等的“带”,其变动幅度和调域上、下限的变动幅度之间也均未发现整齐的比例关系。其次,就不同声调聚合来看,因语义的加强调节调域上限,节奏结构调节调域的下限(沈炯,1985),这两种作用力并不平衡,使得不同调域的上、下限的变动幅度之间也不存在等比例的关系。
    5. 声调在调域变化中的音高特点
    阴平的音系特征是“高”(H),在语流中具有稳定性(邓丹,2010)。表现在调形上,也表现在调阶上。句子中,焦点所在的位置上阴平都被显著抬高,非焦点位置上则被显著压低,但从调域中来看,阴平始终是以平调的基本调形占据或接近调域的上限位置。
    阳平的音系特征是“升”(LH),调域对于阳平的作用主要看上限对其调尾部分的调节。曲拱的陡缓可能因此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从低向高穿过调域。所谓阳平具有动态性,应该是其表层调形曲拱上的量变,而不是其底层音系特征的质变。
    上声的音系特征是“低”(L)。在调域变化中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三声的显著特点,不管调域怎么变,上声低点始终负担调域的下限,其在调域中的相对位置在调域变化前后不发生改变。所谓上声在语流中的变化也具有稳定性,应该是就这个方面来说的。作为四声中唯一只通过低阶来定义的声调,上声成了调域下限的稳定承担者。
    去声的主要音系特征是“降”(HL),在句子中,节奏单位内部的降阶和整个句子的音高下倾对去声的影响很大,但无论是高降还是全降,都可以作为可以接受的去声变体,即“降”的特征是稳定的,降得多一点少一点,都是表层输出上的量变。
    6. 结论
    “橡皮带”效应的比喻生动概括了普通话语调(调域)的作用模式,并指出了声调在语调影响下近似的、相对的变化趋势。但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每个声调本身来看,还是从不同声调聚合来看,声调和语调变化之间都没有发现“等比例”的关系。
    另一方面,声调在语调中表现出“稳定性”和“变动性”交织的特点,前者是就底层音系特征而言的,保证了声调在语调中的别义作用,后者是就表层语音输出而言的,反映了语调对声调音高的调节。
    参考文献
    
邓丹 2010 《汉语韵律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炯 1985 《北京话声调的音域和语调》,收入林焘、王理嘉编著《北京语音实验录》73-130页,北京:北京大学版社。
    吴宗济 1996 《从声调与乐律的关系提出普通话语调处理的新方法》,《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 1933 《汉语的字调跟语调》,原载《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4本第3分,又载《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734-74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34-749页。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秦鹏,男,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现为天津师范大学语言、心理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实验语音学和音系学。在《中国语文》《汉语学习》《南开语言学刊》《中国语音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篇,曾获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